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结识校友好处多,但你一定要会问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小木筏留学张小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1 关于留学申请,好多小伙伴都习惯从网上获取资

结识校友好处多,但你一定要会问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小木筏留学张小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1

关于留学申请,好多小伙伴都习惯从网上获取资讯,当然每年也会有各种各样线上、线下的宣讲活动,以及学校的招生说明会。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学校网站上有很多信息,但是网络信息是死的,很多同学在看了一堆网站后,常常还是会问到底这些学校哪里不同?

面对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就是能跟校友沟通,而结识校友的好处,就是让你知道一些看再多网站都不一定会有深入体会的内容,比如学校的文化是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学校?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当然,要如何认识校友呢?

首先,是通过学校正式的宣讲会,也就是Info session,当然,有些学校也会举办一些非正式的校友分享会,例如coffee chat。

其次,大家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论坛或会议,比较有名的比如MBA Tour、QS MBA等,这些论坛活动会找一些学校一起合办,除了可以参加一些讲座,也可以到学校摊位认识招生委员或者听听各校校友的分享。

再次,大家还可以从自己的大学开始,你的大学中或许有很多已经有留学念书的师兄师姐,大家可以运用这个网络来联系他们,就算不能见面,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网络方式了解你想知道的问题。

另外,像是备考补习班或者是申请顾问这里,因为老师每年会指导很多学生申请上海外名校,像 小木筏(xiaomufa.org)每年的校友分享季或者校友群,学长学姐们也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申请及海外就读经验。

最后,网上的一些在线论坛,或是像LinkedIn这样的平台,可能也能看到有关的申请心得分享,大家也可以尝试主动发email去介绍自己,认识校友。

不过,针对以上这些活动和场合,不时会有同学反馈,面对校友,不知道该怎样问问题?可以问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如果你已经确认自己要出国留学的话,一定已经问过自己为什么了。

比如到了选校这个阶段,你应该已经是知道所有关于学校的资源,所以你可以整理好相关内容,去问校友关于学校、关于他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东西。

其次,很多申请者可能想的不会那么长远,心里只想着怎么写好申请essay,问的问题就会是,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写今年的申请essay?或者是问校友,你觉得我为什么要念你们学校?

像上面这两个问题,都会让听到的人觉得你没有在用心,问问题之前自己先做功课,问校友更是这样,在问任何问题,都可以先说自己的想法。

例如,“我知道你们学校的某一门课程很有名,可以帮助我找科技业相关的工作,请问你有上过这堂课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最后,做人都是相互的,有时候带有很强目的导向的申请者,反而会给人不好的印象。请记得,校友没有义务帮你,就算你申请上,他们还是没有义务,他们只是热情的想要分享他们的经验,帮你节省一些时间。

所以,学会问好的问题,多说谢谢,成为一个别人会愿意帮忙的人,你自然能从校友身上获益良多,最终,这些才能对你的选校和职业生涯规划带来帮助!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2

【讯】90年代初人们把MBA和NBA混淆成了笑话,现在MBA和在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中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读过这家的再读另外一家的也稀松平常。读张家的MBA再读李家的EMBA,再读王家的DBA,一点都不奇怪,笔者也曾听说过“北(大)中(欧)长(江)清(华)”四校EMBA都读过的神人!60万上下的学费,加上差旅费、交际费、公益费……如此不菲的费用,为啥一读再读呢?如此热衷于不同商学院的学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和收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几位具有多校校友身份的学员,并尝试通过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选择多个学位教育项目的原因。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1、董迎秋先生

阳光保险集团战略总监、阳光人寿董事会秘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1级MBA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4级EMBA

为什么要去读MBA?为什么要去读EMBA?很显然,对于董迎秋来说,这是完全两个不同出发点的选择。

作为一个从地方高校毕业进京工作的董迎秋来说,当年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简直是一种情愫。周末假日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闲逛,未名湖的浅水或者清华园的绿地,确实寄托着青春的梦想;而校园里的书店和不期而遇的讲座,确实能够充实年轻的头脑。因此,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董迎秋,就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去最好的大学听教授讲故事。最终,他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当时的光华,无论厉以宁老先生的经济改革理论,或是张维迎教授的企业改革思想,还是引进海外教授、自身改革等举措,都是领风气之先而占据高地、一时无两的。他也很幸运被录取,他选择了就读全日制MBA。

作为本身就是经济学背景的他,与其说在光华汲取营养,不如说北大这个熔炉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所在。他甚至还修了《社会学基础》、《中国现代史》、《比较政治学》的学分;而大量的讲座和各项丰富的社团活动更是增长了他的见识。因此,光华的两年,是开阔视野的两年,是汲取养分的两年,是脱胎换骨的两年。

而选择中欧,则是他希望人生历程的另一个里程碑。除了专业的学习,更重要的,能够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中欧是以严谨著称的,其“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确实吸引着一批相对而言更加务实、更加低调的企业高管,因此,也给董迎秋一个更好的打开了观察世界、学习他人的窗口。因为中欧只面向MBA和EMBA教育,无疑可以更加纯粹:中欧的教授无疑是智慧的,中欧的行政老师无疑是亲切的,中欧的校友组织无疑是活跃的。中欧EMBA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幸福课》,这也对学生给出了超越职业成功之上的思考和选择,这也是董迎秋感受很深的。

《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董迎秋看来,无论北大光华或是中欧,都是在他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和检视修正自己的重要选择。相对固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持续检视的能力,而选择去读光华或是中欧,都是借助这些优秀的平台,去汲取力量,去检视自己,让这种能力得以更好的持续。

2、梅景松女士

新浪网教育频道总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EMBA

梅景松女士是新浪网女性频道,教育频道,房产频道等频道内容创始人,长期从事媒体领域的工作。回忆起自己当初报考北大的原因时,梅景松笑着说到:“当时我所在的新浪网的大楼与北大南门只有一街之隔,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大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和老师的身影……。”这种“近水楼台”的关系成为梅景松选择在北大深造的直接原因。

2005年,梅景松顺利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并在这里取得了整合营销硕士学位。梅景松认为,自由、包容、多元是北大文化最核心的体现,百家争鸣的传统一直在北大的学者和学子身上传承,这样的文化同样也同样吸引着她并在她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08年,梅景松执掌新浪网教育频道。带领团队相继开拓出留学、中小学、国际学校、商学院等多个子频道,完整覆盖用户教育周期。同年,她策划并推出首届“新浪中国教育盛典”活动,截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九届,并凭其巨大行业影响力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年度风向标。

随着事业的不断攀升,梅景松越来越认识到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以及提升管理技能的重要性,同时抱着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另一个国内顶级名校——清华大学的目的,2014年时,梅景松又入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了一名年轻的EMBA学员。在梅景松看来清华的风格是低调、严谨和浑然一体,这不光体现在教授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氛围上,也体现在所有清华的学子身上,淸华非常强调组织、纪律,并表现为学员之间的步调一致,这一风格在沙漠挑战赛时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梅景松看来,北大和清华两个母校都赋予她独特的内涵:如果说北大的伟大在于她具有使命感的人文情怀,那清华的伟大则是她能够在与现行体制的无缝对接中,走出一条不断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创新之路。

3、丁刚先生

北京丰宝恒投资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新华都商学院2013级创业EMBA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级EMBA

丁刚于2001年开始创业,主要从事城市存量地产的改造与运营,到2013年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他所创办的北京丰宝恒投资有限公司也成为极具行业影响力的企业。适逢新华都商学院于当年开办创业EMBA项目,丁刚本着系统梳理创业管理经验并结实更多优秀创业者的目的,成为国内首届创业方向EMBA学员。

说起新华都商学院的培养特色,丁刚感触最深的是师徒制的辅导,在具有世界500强企业实操经验的老师带领之下,学生能够快速获得身心提高。此外,新华都在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方面也极具特色,通过参加瑞士、以色列及日本游学,能够快速地感受现代科技与新型的商业模式。

“爱学习”是丁刚的朋友们给他贴的标签,完成了新华都EMBA学习后,他又加入了北大国发院的EMBA课程。丁刚感受到系统化的理论对一个企业家的提升十分重要,按照一个体系的角度看一件事情比一个单点更加丰满,理论的学习可以使企业家站到更高的维度。

北大国发院的校园使人内心宁静,先生大家的学术氛围让浮躁的商业变得平静,同学之间的关系被引导得很单纯,更多是交开放式交流、讨论式学习,他希望这两年在北大可以做回纯粹的学生。

4、陈大明先生

上海灵信视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上海大学博士、“联想之星”三期、黑马营四期总裁班学员,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EDP学员,北京大学国发院EMBA

陈大明从大学期间开始创业,到现在一共创业十年,目前公司团队200多人,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难能可贵的是,他创业学业两不误,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一口气读完了本硕博,并受邀先后参加了联想之星与黑马营的创业总裁班,去年还报读了法国里昂商学院体育方向的高层管理教育项目。陈大明认为不同阶段的学习都起到了开拓视野的作用,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在思考判断时可以更加全面,不会像以往那样局限在自己的观念中。

因为个人创业的圈子以及过去的学习经历更多是在上海,因此在报读EMBA时他选择了北京的学校。因公司业务与体育赛事有关,北大国发院刚好设有体育学院,同时,公司目前也在考虑沿“一带一路”发展,国发院的南南学院与此又具有一致性。陈大明希望希望在国发院的两年的学习能够“憋个大招”出来,用学习促进思考,帮助公司找到未来的战略方向。

陈大明和他的同学们认为国发院是“北大中的北大”,北大的人文气息以及自由包容的传统在国发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发院的商业气息不浓厚,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单纯,而这种单纯的同学关系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其实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圈子,创业者与企业高管也一样。即使是为了寻找生意伙伴,那么跟熟悉的人做生意,心中也感觉更踏实一点。而同学之间没有竞争和利害关系,也最容易建立信任,所以大家就慢慢都聚拢到EMBA的这个圈子里来了。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EMBA那些事儿,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3

编者按

2011年1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先生领导,是国内首个致力于交叉信息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单位。

桃李春风恰十载。姚先生曾言“人生是为一场大事而来”,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在成立之初就本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引领“中国图灵之路”这般大事而来。

十年间,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始终以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机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其中,创立于2005年的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和创立于2019年的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智班),已建成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创建于2011年的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已成为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网络的重要前沿研究基地。

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间,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他们从清华出发走向世界,为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14届姚班校友吴翼。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吴翼

2014届姚班校友,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于2020年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再次回到交叉信息院。吴翼目前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机器人学等领域。

归去来兮

“回不回国?如果想好了,要回来就是现在!”吴翼坚定地说。2020年秋季学期,吴翼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交叉信息院的新晋助理教授。他也成为交叉信息院师资队伍中不一样的风景线。从姚班毕业生到姚班的教师,吴翼成为第一波完成角色转换的校友。

16年前,姚期智先生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国,加盟清华大学,成为全职教授。“不论身在何处,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的人,从来都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能够为国家培养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人才,能够在祖国做出一些前沿科技的突破,意义完全不同。” 姚先生道破其中缘由。2006年3月,姚先生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4年后吴翼便是姚班学子中的一员。

姚先生曾言“为国家培养人才,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工作”。姚先生的家国情怀如同一颗种子在吴翼的心里生根发芽。多年后,学业有成的吴翼,同样为了“建设祖国”的信念,选择回故里。“姚先生,很有情怀,做教材、亲自带本科生,为本科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有很多探索的自由度。姚先生对很多东西看的开,办学理念很先进。”姚先生在成立交叉信息院之前已领略过世界科研最前沿,从山巅走来,其极高的境界也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姚班学子。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出去美国读书的那5年,每年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独立思索的过程。你最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就决定回国。因为我骨子里就是一个中国人。我想以我的方式建设祖国,带学生,做科研,写教材等等。”吴翼说。

走上讲台的吴翼坦言“姚班的课还是挺难的,课程的内容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姚班的学生水平比较高,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所以感觉压力还是挺大的。”

自我认识是一条漫长的旅程。在逐渐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他很享受当老师的感觉:可以和最聪明的学生和同事共事,做最有趣的工作,做有价值的研究。就像带领一个创业团队一样,充满了挑战,但是又能体会到最大的成就感。

“世界是变化的,时代是辽阔的,个人是渺小的。”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吴翼开怀拥抱一眼望不穿的生活。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也算是看了些世间繁华,兜兜转转,最后回到了开始的地方。可能看的地方多了,也看明白了自己。”

酷爱旅游的吴翼在旅途中感受世界的斑斓,他从茶园启程,遍览山河湖海,满怀浓郁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再度回归。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千帆历尽

“回想起来,在清华读书四年,前前后后5个暑假,每一个夏天都在海外,甚至大四毕业的时候因为提前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而错过了散伙饭。2014年毕业后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读博,说来也是有趣,读博5年期间倒有3个暑假待在了国内。”

这期间吴翼经历过业界的初探,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Facebook、字节跳动等公司实习过,从研发与产品的角度深度的窥探业界的行业动态和时代的红利。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故事,一个关于程序设计竞赛的故事。这个故事缘起于仰望和崇拜。吴翼小时候曾经听过一个IMO满分学长的演讲。自那时候起,想代表中国去拿金牌的想法,便在他心中萌芽。

后来,吴翼入选了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代表中国去加拿大参加国际比赛,并且还分别代表清华和伯克利参加了ACM/ICPC全球总决赛。只不过跟小时候憧憬的略有不同,金牌一次没拿到,银牌和亚军倒是拿了不少。“我们队可能是清华历史上ICPC预选赛亚军最多的队伍了。”吴翼笑着说。

虽然金牌梦没实现,但是常年参加竞赛的经历还是让吴翼遇见了很多他曾经成天念叨的“偶像”们。“当时我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过了若干年,我会和唐文斌一起坐在火车的餐车地上打牌,会和郭华阳在纽约曼哈顿睡上下铺。后来进了大学,和贝小辉成了好朋友,楼天城成了我的助教。”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从小学开始参加信息学比赛,高一开始参加ACM区域赛,一直到博士还在参赛。ACM之于吴翼,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对这段岁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充实的和多彩的。生活应当像浩瀚的宇宙,壮阔却又静谧。有人或许觉得竞赛像繁星般闪亮,但在宇宙中,那不过是沧海一粟。”

ACM/ICPC对吴翼而言,更像是对自己的敬礼。“毕竟,自己已经坚持了很久,从江南,到北京,再到加利福尼亚。有时候人总想在心里保有一块自留地。在生活的起起伏伏里面,有一份温暖总还是不错的。代表伯克利参赛的时候,我的导师跟我开玩笑说,ACM/ICPC是本科生参加的活动,他这个年纪已经当教授了。这话说的没错的。但是牛人毕竟是牛人,而我只是个普通学生,没他那么厉害。生活总是要向前的,但留一点坚守,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希冀。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千帆过,再回首,那些年的青葱梦想正一步步的化作淡然微笑。“我是一个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情很难再被改变;我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大部分我认定的事情都起码没有失败。”吴翼说,“也许,老天真的会偏爱一个愿意一直仅仅因为喜欢而坚持的人吧。”

故人依旧

“这段青春里,有太多有趣的事,有趣的人。很多年以后,这些说不完、道不尽,也都化为老友相聚时的调侃和相逢一笑。我觉得,这也许就是生活里,最美的喜剧。”吴翼畅叙之。

提到大学生活,吴翼首先想到的是许多的有趣的课程,其中包括一些选修课。吴翼鼓励大家去积极选修一些有趣的课程。“我读书的时候光顾着弄竞赛,弄专业课,现在回头看看,清华有太多有意思的资源,课程,朋友。专业的技术是伴随职业发展的,但是这些有趣的人和知识,离开了学校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接触了。不过好在我又回来了,希望能弥补一些当初的遗憾。”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提及姚班,吴翼首先感叹到同学们的聪颖和勤奋。回忆起当年一边打游戏一边给自己讲题的刘天任,还有起得比他早、回的比他晚的吴佳俊,吴翼打趣说在姚班一定要学会平常心。

在姚班,吴翼除了遇到了诸多聪明并且性格非常好的同学外,也充分感到交叉信息院良好的学术环境。在姚先生的带领下,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在无形中感受并营造着茶园的浓烈的求知氛围。

作为茶园人,吴翼除了自我的不断尝试之外,还善于与茶园的前辈们取经。“我和上几届学长们的关系很好,比如陈丹琦、贝小辉、毛杰明等,我们茶园的校友都很友爱,很慷慨的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当时没觉得有什么,而今想来,大家说的都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也非常愿意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也有学弟来找我聊过,关于科研建议和人生发展等。可以和大家分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管走到哪里,茶园的回忆总是历久弥新的。“说来也是有趣,可能也是因为之前在业界实习的经历,加上独自在美国的孤独,逼迫一个人去思考和走出舒适圈,去理解自己,理解生活。”吴翼回忆道,本科毕业的夏天,也是因为提早参加了StuartRussell教授的一个项目,提前赴美国而错过了毕业“散伙饭”。当时吴翼自己一个人,坐在旧金山机场里看着班级微信群里一群人“嚎啕大哭”。茶园与清华的集体生活令吴翼怀念,这种源自集体的力量,也为他个人的旅途提供了支撑动力。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求知若渴的学习氛围、互助互爱的同学友人和难以忘怀的茶园集体生活都让吴翼在姚班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

在交叉信息院建院十周年之际,吴翼也献上了他对茶园以及学弟学妹们的祝福。吴翼表示很有幸能够在交叉信息院度过第一个十年,希冀下一个十年,交叉信息院能成为世界最好的前沿科学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高地。

对于同学们,吴翼希望大家能在茶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以及人生理想,回馈祖国的同时enjoy your life。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从茶园走向世界》校友访谈系列

排版 | 赵佳

为了认清通往清华的路

快把清华招生

↓ ↓ ↓

访问校友心得体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9714.html

(0)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 2024-04-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