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

每日一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水若0608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1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 【译者】:卞娜娜 【阅读进度】

每日一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水若0608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1

【作者】:雷夫.艾斯奎斯

【译者】:卞娜娜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

【阅读进度】

后记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

阅读摘抄

A:给年轻的老师们:

1.你未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并不是因为你不是一个好 老师,而是每个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优秀的老 师决不轻言放弃。我经常遭遇挫折,但我会试着从错 误中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好。

2.以好老师为榜样,不断地学习。

3.不要与讨厌教学的人为友。

他们就像是学校里的病毒, 要尽量回避。

4.做你自己!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而 不是畏惧。教育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5.今年是我从事教职的第26年,我更懂得如何教学了。我相信我的下一个26年一定也会更好。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

阅读感悟

初步读完本书。今天的内容中,我依然被霍夫老师的清醒,努力与笃实打动 。 他对待家人的关注,将之视为第一位。虽工忙碌而繁重,也没有忽视家庭。 他对教师工作认真且热情洋溢,对学生赤诚而友善,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但更殊为不易的是,他并非一味好为人师,而是对生活对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教书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而且现在的社会对于教师也并不友好,更可悲的是,明明一无所知的人却愿意对教育工作指手画脚……这些现象比比皆知。

每个人其实都在围城里,教师工作在外人看来,花团锦簇,鲜花着锦。可现实中,有时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者可谓是逆风执烛,带着脚镣跳舞。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不论何时何地,要学会重视并爱护自己以及家人,更要不断清零,终身学习,这样选择的这条道路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一本好书犹如一泓清泉,它能让你在困惑之时有醍醐灌顶之感,《第五十六号教室》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确实与众不同,它充满快乐, 她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雷夫老师做了四件事:

一是信任。开学第一天,雷老师就和学生讨论这件事,师生达成共识:我们的教室要以信任为基础,而这个基础必须由老师首先做起。雷老师说:“我有问必答。你的问题有没有问过不重要,我是否疲劳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到我的热切、我的信心,哪怕需要讲解500遍。”当然,孩子如果不小心破坏了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他必须花更多的努力。所以多数孩子不想轻易失去这份信任。

二是承诺。教师要与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让孩子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我们常常会说:“如果你们做得好,就奖励。”但我们又往往会用“你不听话就取消这种奖励”来胁迫孩子,或者因为自己的各种原因而随意地改变了曾经的许诺。

三是纪律。学校当然要有纪律,但纪律很容易变成教师手中的一把随心所欲的戒尺。教室里最常见的处罚就是:因为一两个学生的捣蛋,教师就可以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球,留下来一起受训。另一种经典的处罚是:某学生忘了做数学作业,结果给他的惩罚是不准上体育课或美术课,限时补好作业。雷老师提出质疑:“孩子会因为害怕默默接受惩罚,但他们的内心是不服的。老师可以严格,但必须公平;只要孩子看见你赏罚不公,对你的信任就会失去。”

四是榜样。雷老师坦言:“孩子们一直在看着你。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我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最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简单的道理。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让我发现原来奇迹也可以发生在一群普通人的身上。雷夫老师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把“道德六阶段”首先教给学生:1.我不想惹麻烦;2.我想要奖赏;3.我想要取悦某人;4.我要遵守规则;5.我能体贴别人;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老师的“六阶段”成了凝聚全班的黏合剂,成了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们”是把“我”(老师)和“你”(学生)连在了一起。观念不同,语言不同,对教育的理解截然不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书,他天堂般的课堂、这间教室的不可思议确实是我看到了教育事业蕴含着无限潜能。我们常说,教学源于生活,其实,教育也源于生活。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雷夫用行动告诉我们,其实只要你坚守教育,只要沉于教育,只要你挚爱教育,一切奇迹皆能发生,而不仅仅是第五十六号教室。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得体会3

自2006年因工作需要走上教师阅读推广之路后,我有幸与“全民阅读”同行。10多年来,我用研究的态度来推动教师阅读,有效推动了一所学校和一个区域的教师阅读,并对教师有了深刻和理性的认识。

教师的阅读是“职业性”阅读

有些教师觉得有时候不知道读什么书好,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常说的“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么读”著名的阅读三问之一。

前几年,我在阅读《极简阅读手册》时看到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对于作者(伟人)而言有效的读书方法也适用于大部分读者。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有助于帮助我们打破阅读上的“名人崇拜”。可见,很多名人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未必有普适性。

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基础、阅读兴趣、阅读目的,因此也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每位教师要学会为自己寻找适宜之书。读书如饮水,冷暖自知。就教师的阅读,我以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一是作为人的阅读,也就是说作为一定素养的现代人的阅读;二是作为教师,或者说是教育人的阅读;三是作为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等的阅读。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专业阅读一般是指第二个层面。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在《读书之道》一书中提出,青壮年时期的阅读是一种“职业性”阅读。可见,教师的阅读也是属于“职业性”阅读范畴内的。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16年10月17日发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基础书目篇30本),并刊发了朱永新教授的《专业阅读成就幸福教师》一文。这篇文章的标题特意强调专业阅读,正是突出了教师专业阅读的价值。这篇文章中写道:每个群体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的结构会不一样,会有自己这个群体、这个阅读的专业书目,这就是专业阅读。教师自然也有符合自身职业特点的专业阅读。

这个书目出来之时,我认真地进行了研读。书目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相当于专业阅读方面的通识类阅读,面向所有学科。这100本书分为基础书目30本、推荐书目70本,这两个类别都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三大类。

以基础书目30本为例,职业认同类7本,专业发展类15本,视野拓展类8本。前两类的书都是专业方面的著作,所占比例超过70%。我觉得这个推荐书目,就是要让教师通过阅读做到专业内内行,专业外不外行。

教师的专业阅读,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可以很轻松地读,有的则需要正襟危坐。有些叙事性的书,读起来很轻松,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些理论性的书,则比较磨脑子,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在去年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读到《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一文,作者是上海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常生龙先生著有《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等书,在中小学教师中很有影响力。他在这篇文章中,形象地用阅读“七巧板”的说法来形容自己的阅读体系。但是从其“七巧板”的架构而言,都是专业方面的书。

当教师自己真的不知道读什么书好的时候,不妨从每年《中国教育报》评选的“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或者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的“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去适当选一选,看有没有符合你口味的书。

教师阅读不可率性而为

有教师提出,读书是随心所欲还是只读有用的书?毫无疑问,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前面提到教师阅读是一种职业性阅读,要形成合理的阅读结构,教师阅读也不可率性而为。

读以致用固然也是阅读的一个功能,但是,这个有用怎么来理解?有些就是直接可以拿来用,有些则是滞后的。我们常说,无用之用为大用,也就是说目前看来没用的东西到一定时候或许就会发生大作用。就像我们阅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一样,读了并不一定马上就能发挥作用。但教育理论的积累,对于今后自身更上一层楼或许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实中,很多关于教育操作类的书很受好评,因为可以直接借鉴。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读这一类的书,在模仿中成长,未必不可。

前不久,我在读一本个人品牌建设的书时,作者提到三个类别的书,分别是提升技能的书,提升认知的书,提升修养的书。这个分类对教师的阅读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比如,新教师不妨多阅读一些提升技能的书,随着教龄的增长要多读提升认知和提升修养的书。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教师的阅读,要注意营养均衡,形成合理的阅读结构。我们最好能制订一个阅读规划,并能有效执行。

有调查显示,教师在阅读上普遍缺少规划。比如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调查显示,有详尽的读书计划并且能严格坚持下来的仅占16%,有详尽的读书计划,但坚持不下来的占22%。如何建立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划,不让目标旗帜立了就倒掉,这样就很有意义。

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执行的阅读规划,做好在舒适区边缘发力,不要在舒适区内打转。一个合理的阅读规划,要兼顾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有一定的数量,二是有一定的阅读品质,三是有一定的阅读产出。

教师一年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在阅读量上应该有一个底线意识。我国每年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在4.6本左右。对教师而言,应该是每年至少要读5本书才不拖全国人民的后腿。但是,这个底线要求未必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前些年,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阅读调查显示,每年阅读5本以上的教师,还不到40%。

教师如何在阅读量上确立一个“小目标”,不妨参照一下“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我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每年阅读纸质书10本就进入了全国成年国民的前10%。那么在阅读数量上,在5—10本之间找个合理区间,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应该不难。

教师想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就要读一些自己稍稍努力,就能看得懂的书。这也是让自己的阅读有品质的一个体现,因为如果只是读与自己认知水平差不多的书,就不会有所进步。另外,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不仅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提升阅读的效果,同时也是很好的教育写作练笔方式。

如何培养专业阅读兴趣

尽管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读专业书,而是应该博览群书,但现实中,教师群体整体上专业阅读不足还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前几年,我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上读到全文转载的《上海市中学班主任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该调查报告指出,尽管受调查的班主任都有一定的阅读量,但是在书籍、报刊、网络不同类别的阅读中,娱乐、休闲的内容都排在前列,而对于教育类,特别是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报刊以及网上的内容阅读较少。

为此,该项调查的研究者建议:“中小学班主任,除了阅读数量需要提升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阅读质量和阅读内涵的提升。也就是说要提高班主任的阅读品质,需要在专业性上下功夫。”上海市的这个调查,揭示了当下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不足的现状。

教师要形成专业阅读的习惯,需要从价值认定、难度可控、时间约束、有效激励这四个方面去考虑。

价值认定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专业阅读对自身的意义。比如,教育部2020年7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明确指出,教师要掌握专业阅读方法,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阅读书籍,熟练运用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用结合等专业阅读方法,养成专业阅读习惯。可见,专业阅读是教师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宁波市镇海区开展的“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活动为例进行说明。“啃读挑战”活动的参与者要提交亲笔签名的诚信承诺书,承诺及时完成每年12本书的“读写结合”任务,若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则接受主办方内部通报并告知所在单位领导。在中小学很多教师以工作忙碌为由远离阅读的当下,这样的做法的确有一定的挑战性。

由于教师是自主报名参与,因此自己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有价值的。全年完成12本书的阅读,每本书写1000字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门槛并不高,并且有了时间约束。此外,完成“啃读挑战”任务,由主办方发给完成证明,并评选先进,这是一种激励机制。“啃读挑战”的做法,就是符合价值认定、难度可控、时间约束、有效激励这四个要素的。

“啃读挑战”活动的12本书,分为共读书和自选书,共读书基本上都是专业书。“啃读挑战”从2018年开始,第一年参与人数为80,以后逐年增加,2022年参与者增加到512人。由于看到参与的教师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并且他们在“啃读挑战”中得到成长,因此,不少迟疑者也“躬耕入局”了。

“啃读挑战”活动开展四年来,培育了不少教师身边的阅读榜样。参与“啃读挑战”活动的教师在各类分享会中表示,他们原先也没有专业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有些书以前放在书店的书柜上自己看都不会看一眼,后来形成专业阅读习惯后,读起来也挺有味道的。

“啃读挑战”活动只是区域层面推动教师专业阅读的一种尝试,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也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这个可以根据教师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起始目标,并且逐年提高标准。“啃读挑战”活动,其实就是在教师自我觉醒或外在唤醒的基础上,通过外在监督和团队助力,并在身边榜样的引领下,在专业阅读之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13日第9版

作者:刘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9462.html

(0)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 2024-04-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