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人权
——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张文木
描述,本文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二期。
近年来,人权问题似乎成了一个国际话题,学术界也开始研究人权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学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时对人权问题的思考。
《导言》是反映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最重要的文献。这一转变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从青年黑格尔派/KLOC-0转向了对真正市民社会解放的研究。在《市民社会》中,马克思进一步把握了对无产阶级及其解放的研究,这是它的核心。抓住了无产阶级,就抓住了人类问题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根本界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各种人本主义理论(包括人权理论)的根本界限。
1843年4月,《莱茵报》被迫停刊。5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小镇克罗克·何娜,在那里他和燕妮登记结婚。在这段快乐的时光里,马克思也开始思考和梳理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困扰他的许多政治和经济问题,尤其是国家和法律的问题。通过对书报审查秩序和盗伐森林法的争论,特别是《莱茵报》被迫停刊的时候,马克思看到国家和法律不过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保护利益的工具。真正的现实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基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现实经济关系。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学说的理论缺陷,决定彻底清理它。为此,马克思写了一本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其中导言集中介绍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成就。
引言由50个自然段组成,“人”字贯穿全文,也就是说,全文以人的解放开始,以被解放的“人”结束。通过论证“人”的解放的精神和物质条件,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
马克思在文章开头就宣布,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与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世界作斗争,而那个世界就是人的世界。然而,“人不是生活在世界之外的抽象的东西。”人是人的世界,也就是国家和社会。“既然斗争转向了现实,那么在过去”对天的批判就变成了对世界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法律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进一步把他的批评局限于特定的德国。他认为现实就是德国制度本身。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而且必须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和任何批判,但仍是批判的对象。”但是,这种批评方式应该不再是批评本身,而是“肉搏战”。“在肉搏战中,敌人是否高贵、有趣、是否与出身相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敌人一击。”
然后,马克思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换句话说,批判现实是手段,解放人才是最终目的。马克思写道:
一旦对现代政治和社会现实本身进行批判,也就是说,一旦把批判上升到现实的人的问题,那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的现状。否则,批判者会认为自己对象的层次低于这个对象的实际层次。
人的问题,首先是德国人的问题。马克思没有空笼统地谈人的解放,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德国人的解放上。他说,“德国能否实现一种高度原则性的实践,即一场既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国家现有水平,又能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人类水平的革命?”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实现这种“达到人类高度的革命”的关键是抓住人类问题的根源。他说得很透彻:
当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被物质力量摧毁;但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抓住群众,理论只要透彻,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情的根本。但人的本质是人自己。
马克思牢牢把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基本命题,提出“物质力量”要摧毁的是一切使人变得屈辱、被奴役、被抛弃、被鄙视的关系,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实现这一任务是历史给予当代批判的“绝对命令”。绝对指挥是历史使命。
毫无疑问,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德国必须首先实现一场彻底的革命,即解放人民的革命。但要完成这场革命,还需要一个被动因素,即需要一个代表整个社会的阶级,先实现自我解放和普遍统治,再推动整个社会的解放。所以这个阶层本身的诉求和权利,一定真的是社会本身的诉求和权利,真的是社会的理性和内心。这个阶级的解放必然与人民革命不谋而合,其水平也是整个社会的水平。因此,它的解放也是所有阶级的解放。
在德国,除了无产阶级,似乎没有哪个阶级有“我什么都不是,但我必须主宰一切”这样开放的心态。“在法国,只要你有什么,你就可以拥有一切;在德国,如果你一无所有,你也不会失去一切。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局部解放的必要条件。”这样,马克思就指出了德国解放的政治条件,即德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是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各个阶层解体的阶层;一个因自身的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的领域,不需要任何特殊权利,因为它的苦难不是特殊权利,而是普遍权利。它不能再转向历史权利,只能转向人权。它不是与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的片面矛盾,而是与其前提的全面矛盾。最后,它是一个不能自我解放的领域,除非它同时从所有其他社会领域中解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场,它本身就表现了人类的完全丧失,因此只能通过人类的完全恢复来恢复。这种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具有其他一切阶级所没有的特点,即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是阶级对抗的消灭;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整个“市民社会阶级”的最终利益,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是人类解放的开始。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无产阶级“必须推翻一切使人受屈辱、受奴役、受抛弃、受鄙视的关系”,从而完成了“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中解放出来,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的伟大历史使命。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相对于私有制下产生的“历史权利”,提出了完整的、全新的“人权”概念。马克思认为,处于“普遍无能为力”地位的无产阶级的权利是人权的核心。这是因为:
无产阶级宣布现存世界体系的解体,只是为了揭露自己存在的秘密,因为这是这个世界体系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这只是一种已经升级为无产阶级原则的东西,在它身上体现为社会没有无产阶级的辅助的一种消极结果,也就是无产阶级身上的东西升级为社会的原则。
由于无产阶级原则在历史上代表了社会(因而也代表了人类)原则,无产阶级的权利也就成为了人权的基本内容。最后,马克思把讨论留给了德国,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德国唯一的实际解放是从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中解放出来。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了的思想就是哲学,它的心就是无产阶级。哲学除非消灭无产阶级,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能自我毁灭,除非它把哲学变成现实。
这里所说的“哲学”,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权利的理论表述。无产阶级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权利(绝对命令或历史使命),就会自我毁灭。
我们可以看到,在导言中,马克思一直将人权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人只能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在过去的历史中,压迫和束缚人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他创造的一种财产关系。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过去人的解放总是以别人的不解放为代价的:奴隶主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庄园主的自由是以农奴的不自由为代价的,资本家的自由是以工人的剥削为代价的。简而言之,在私人条件下,任何人只要拥有了什么,就可以占有一切。于是历史发展到了那部分不自由阶级没有人权,没有财产的地步,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个阶级“将实现社会自由”。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人类的“心脏”,它的哲学是人类的“头脑”,它的权利是人权问题的核心内容。原因很简单:只谈人权而忽视根本没有权利的无产阶级,不是完整的人权观;如果解决人权问题不与无产阶级解放挂钩,那么这种理论无疑是虚伪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产阶级问题一直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过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扩大为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过去,无产阶级的权利已经扩大到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权利,包括政治民主民族的权利和经济生存发展的权利。到本世纪中叶,经过长期的血腥斗争,被压迫民族基本获得了政治独立和自决权;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过去获得政治独立的民族仍然受到经济贫困的制约。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国家权利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的权利,以保证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承认、尊重和帮助这些国家和民族,已经成为人权的核心问题。相应地,维护、捍卫和帮助今天南方国家和民族的上述权利,也成为当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南方国家和民族实现上述权利是全人类获得完整人权的首要条件。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权总是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权利密切相关的。人权是无产阶级追求的首要目标。因为无产阶级“痛苦不是特殊的人权,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权,它不能再诉诸历史权利,而只能诉诸人权。”无产阶级在历史上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因此恢复和争取做人的权利成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在实现人权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通过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获得了政治独立。今天,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人权问题的焦点。既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不能诉诸“历史权利”,即资产阶级权利,那么它今天的生存和发展就只能诉诸人权,即人权。同样,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中国人权的基本问题。承认或不承认当代中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自然成为人权观真假的试金石,实现中华民族的上述权利也是全面解决国际社会人权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
注意: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论。以下引文均发表在本文中。
令人难忘的山东大学小树林是思考理论问题的好地方。
本文就是在这个宿舍写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