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许多文章反映了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重要要求、重点任务、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建设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和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民生工作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许多文章反映了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重要要求、重点任务、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建设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和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形势的复杂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互补良性互动。

在守住民生底线上下大功夫。对低收入、极端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力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执政党的温度。要坚持“保尽保、扶尽扶、补尽补”,织牢民生安全网。十年来,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了1.5倍和4.0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700多万人;到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已达1461亿元,推动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今,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需大幅波动的特殊现实,我们首先要稳住民生的“底盘”,既要有“尽力而为”的精神,也要有“量力而行”的理性选择。要把财力用在刀刃上,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合理预期,在不超出国家实际的情况下,办符合民心民意的实事、办好事。

在民生短板上出实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要不断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等资源的统筹,推动民生服务更加精准、服务更加丰富、保障渠道更加多样。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国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2年达到近5000亿元,基于PPP模式的消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1.2万亿元。民生工程把社会效益和公益放在首位,但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大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要着眼于扩大投资和提振消费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科学规划和形成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短板,减少群众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在强文化惠民上见到实效。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文化领域的消费继续显著增强经济驱动力。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内容,拓展形式,转变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心灵的“精神盛宴”。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创新,激发文化创意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俊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652.html

(0)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 2024-04-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