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中国铁路发展迅速,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你对铁路建设的成就有什么感受?如何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2月2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最美铁路人”代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钢轨探伤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良心活。要‘检测一公里,放心一公里’。”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工黄涛说。工作20多年,他走了近4万公里,发现最小的缺陷尺寸直径只有1.5毫米。
在会议现场,黄涛带来了一个创新的小玩意——“探头夹紧装置”:“有时候探测部分空比较窄,手持探头够不着。这个小玩意可以夹住探头进行损伤检测。”对于过去十年的铁路发展,黄涛有切身体会。“近年来,钢轨探伤设备一直在不断更新。现在使用的智能探伤仪有9个检测通道,使得损伤识别更加准确直观。”
“更准”也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建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晓燕的要求..十年来,她参与了徐征、郑渝、付正等高铁新线的列控系统建设和模拟试验,见证了河南米形高铁网的全面建成。
列控系统作为高铁安全运行的“超级大脑”和“导航系统”,决定着高铁列车运行的速度和停靠的位置。“我的工作是验证海量的列控数据和列控系统的功能。”郑晓燕说,徐征高铁联调联试前的模拟试验要检查30多万列控数据,列控数据版本已经改了7次。每次修改都意味着所有数据都要重新检查一遍。“高铁标准,要精准导航高铁列车,为旅客保驾护航。”
马如铁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运营车间的值班站长,十年来,他见证了中欧班列的飞速发展:“从几天一趟到每天十几趟,中欧班列满载着上百个品类的货物。”
随着客流量的急剧增加,为了解决运营效率问题,马如铁带领业务骨干蹲点现场,反复琢磨运营环节。通过动态掌握列车运行信息,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名港口铁路人,我会带领团队做好每一个挂钩和训练,确保港口畅通,肩负起家里‘钢铁’的责任。”
杜赫,90后,来自中铁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供电段,是一名扎根沙漠铁路的接触网工人。接触网是向列车供电的输电线路。离地6米左右,需要悬挂,保证接触网的高稳定性。
为了让列车运行更加平稳有序,杜赫想尽一切办法把原来的标准误差控制在2毫米到1.5毫米..为什么要用这个0.5 mm“更真实”?杜赫解释说,他工作的沙漠腹地四季气候变化明显,这就要求接触网设备能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良好运行。“这0.5毫米不仅仅是自身操作水准的提升,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交通强国不仅要加强铁路基础设施、铁路网络、科技创新和安全运营,还要加强服务保障。90后的陆攀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客运段京张高铁队的列车员,她和姐妹们创立了“雪梦”服务品牌,认真观察旅客需求,探索推出重点旅客传呼机、盲文服务卡、婴儿睡床等10余项特色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服务品质。
“火车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我会尽全力做好自己平凡的岗位,用实际行动擦亮中国高铁名片,让流动的中国更加美丽。”陆攀说。
来源:人民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