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践读 | 尹鑫:千磨万击,悟坚韧——记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按语: 《致中和》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广东省中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疫情防

《致中和》践读 | 尹鑫:千磨万击,悟坚韧——记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按语:

《致中和》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广东中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亲切称为“德叔”的时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连夜赴京,参与起草制定国家中医治疗“新冠”方案。2020年除夕,张忠德又奔赴武汉,担任第一批国家中医专家组重要成员。根据工作安排,医院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作为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三年来,张忠德14次逆行出征抗疫一线,在全国抗疫战场上书写下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绚丽篇章,成为中国中医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的带领下,医院这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抗疫先锋队,得到了各界高度肯定,其中有队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广东好人”“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医院党委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雷神山医疗队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

“凭什么能!”面对这人类前所未遇的抗疫大战,广东省中医院为什么能坚定不移地冲锋在前,坚信中医药能发挥积极作用。近期《致中和》践读专栏将采集这支优秀医疗队成员的感人故事、真实忆述,敬请关注。

尹鑫

读《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有感

我记得,2020年4月14日星期二早上10点,当我乘坐着大巴车从肇庆隔离酒店返回广州,我们身穿着武汉雷神山医院的队服,静静坐在车上,车子缓缓驶过……惠福西路、海珠中路,远远看见那栋独特绿色的广东省中医院大楼时,我似乎明白了“近乡情更怯”,是种怎样的感觉。

人群中,老婆已等待我许久。

看到老婆的一刻,我感觉自己仿如是那艘在海上漂泊已久的船只,终于找到了港湾。我傻乎乎地站在那儿,一时间竟不知道要说什么,或从何说起……

“我平安回来了”,是我紧紧地拽着老婆的手,强忍着激动,蹦出口的第一句话……

我是2006年上大学,若从那算起,我与中医,已同行迈步15年。

我的学医之路,也挺“升降浮沉”。有过抱怨,有过怀疑,还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想弃医转行。

要感谢广东省中医院!

回想起成长的一路,在医院工作,真没捷径可言,更没“武功秘籍”。

若问,我是如何从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面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我想,可能是奋战到三更半夜,仍在拼命磕指南的狂劲;也可能是奋笔疾书病案资料,直到眼周血丝冒现,哪怕头晕目眩仍咬牙挺住熬过的无数个夜班磨炼……

在医学世界里,充满着未知。正如面对新冠肺炎病毒,我们虽已得知其结构、RNA序列,在国内外医学界有近1000篇文章报道,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仍是不足够,甚至是陌生。

2020年援助湖北任务,我有幸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医院抗疫医疗队,参与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工作,让我从临床疗效中看到中医药的“能”,进一步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同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认识到了我们中医人的责任,也瞭望到今后自己专业上深造发展的方向。

中西医结合,不仅要将我们传统中医传承好,发展好,还要充分借鉴最新的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延伸我们中医“望闻问切”的广度和深度,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最完美的医学诊疗方案。

学医的道路自有千磨万击,从不容易。希望通过我的一些经历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医人,我们广东省中医院人,源自骨子里的那份坚韧。

与中医结缘。

2020年2月17日,在时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时任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时任院长陈达灿等众领导、同事、家属的送别下,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戒严后寥寥数人的武汉高铁站。

在这里,我见到了前来接我们的德叔——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任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也是我的博导。

由于时间太紧,我没能有机会跟老师说上一句话,只能在远处看到那瘦削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后来听同事说才知道,昨晚老师刚参加了国家中医抗疫指南的内容审定,一直到深夜。而早上,老师又立马赶往院区进行了几十例查房、开会后,就匆匆吃了几口午饭,马不停蹄的赶来接我们,给我们打气鼓劲。

高铁站上,我还见到了科室师兄周袁申,原打算同我们一起去雷神山开科,后来出于医院需要,周师兄再次回到了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继续坚守,由陈鹿鸣师兄和陶兰亭师兄同我们一起筹建雷神山医院c6病区。

陶兰亭师兄是二沙岛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生,高我两届,非常热爱中医,是医院评选的8名青年中医优才之一。2014年,我们两人一起以住院医的身份在芳村医院ICU轮训,而带我们的科主任就是韩云主任。

没想到,6年后今天,我们又一同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并肩战斗。

当晚,我与陶师兄聊起了各自与中医的结缘经历。

2006年,我高考过后,考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在针灸系学习。当时大学的校区在济南长清,距离市区很远。没有市区的繁华,能让我们有着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大三那年,学习完基础课程,正准备开设《中医内科学》课程,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叫孔乐凯,是山东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的老师。我从未听过有人能把中医理论讲得如此生动形象,孔老师讲课让我至今难忘。

有传闻,老师是36岁才进中医行业,与刘力红等一起拜山西的李可老中医为师,在中医方面深受李可老的影响。于我而言,孔老师既是老师,又是榜样。

学医三年,挺惭愧的。我给家人开出的方剂没有1剂有效。

这段挫败经历,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这专业,甚至一度抱怨自己,不是家传中医,又没有名师指导,到底是不是入错了行当。

后来,遇见了一位叫王伟的师兄,他给了我非常好的指点。他并没有极其绚丽地描绘中医的神奇之处,而是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跟我们讲解,他是如何学习传统中医的,怎样脚踏实地读中医经典,怎样运用中医经典治疗疾病,让我非常受益。

当我把这段经历,分享给陶兰亭师兄时,陶师兄告诉我,山东有很多厉害的中医生,他曾跟山东中医药大学姜建国教授学习过,姜教授对厥阴病的讲解,是他见过最好的解读。

作为一名中医院的医生,作为中医的传承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是永远要精读细读的书。

但我有种体会,并不是把中医经典学好、学精通,就达到了传承中医。这些中医经典不再是一个客观载体,对于我们中医后辈而言,经典是隐藏着中医智慧,以及充满源源不断生命力的,我们要代代相传,才叫传承中医。

选择了重症医学。

2020年2月20日下午两点,开始接收患者,我们需要提前半小时穿好防护服,同事间相互观察彼此是否穿戴合适,帮对方做调整。

我作为第一批接收患者的医护人员中的一员,眼见患者的病情不尽相同。轻症患者是自己提着行李箱进来的;稍重一点的患者走路时需要医护搀扶才能行走;还有的患者极度疲劳,把头直接靠在行李箱上,蹲坐在地上;还有几位患者,是车床推过来的……

短短3小时内,我们共收治48名患者。工作量之大,毋庸置疑,何况我们身上的防护服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家的动作。

就在接收患者的前一天晚上,负责院感工作的田碧文处长亲自赶到我们的驻地,亲自考核我们的穿脱防护服技能。

蔡书宾师兄是德叔的大弟子,也是这次援鄂医疗队中我才认识的。

一想到第二天就要接收患者,我对自己的穿脱防护服技能还是没有把握。蔡师兄说:“我来带你!我们俩为一组练习。我给你拍下你的穿脱防护服的视频,你自己仔仔细细看看,到底哪里有问题,尽早纠正。进舱前,我们还可相互帮助;进舱后,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我们两人相互分享穿脱防护服的每一个细节,在有限的时间内,练习了7-8次。但即便如此,第一次进舱,还是出现了意外。

我的防护眼罩的镜框恰好压在眉弓上,而且绑带略紧。刚开始还没体会到,一直到患者床位安排完毕,那持续的压痛让我头晕眼花,加上眼罩起雾和N95口罩的呼吸不畅,我的视野整个模糊起来,但又不敢去调整镜框位置,人也开始焦虑起来。这是对知识和体力的考察,更是对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但凭借多年在ICU锤炼出的硬核本领,以及处理急危重症的从容心态,让我还是准确迅速地做了采集病史、沟通方案,顺利完成了当天的新收任务。

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害怕吗?

没有!即使知道有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我仍没感到害怕。

我自认为,不是胆大,甚至是还挺保守的人。但既然选择了从医,要治病救人。读研时选报的导师郭力恒教授是急危重症方向的,我就给自己暗下决定,必须要克服“怕”的心理关口。

济南的冬天不似老舍说的那么温和。

我清楚记得,读研前的备考,是多么痛苦。是每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早起去教室占座,是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背书复习……这过程中,有室友承受不住,中途放弃。我是幸运的,顺利地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我的整个研究生读书生涯,也在省中医院度过。

我已不记得自己收过多少例患者,写过多少份病历,只记得交班、查房、新收、医嘱、病例、外出检查、追踪验单、手术,还有值夜班、节假日值班、备班等等。下班回宿舍,还有各种工作任务如准备病案汇报、考试等等。

由于我是在外省读的本科,跟广州中医药大学本校的本硕直读生相比,在临床实践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我几乎每天晚上都磕书到凌晨2点多,第二天继续早起上班。经过了最痛苦的一年后,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我基本都能从容应对。尤其是当我回到重症监护室实习时,基本上能够胜任住院医生的工作。

重症监护室,也就是ICU,是开阔我眼界的地方。

在这里,可以把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抢救回来,重获健康;在这里,可以发掘到非常多的医学知识点要好好学习,这包括了常见病、罕见病、以及最新的治疗理念、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使用等等。

我很幸运,这期间参加了一期由中华医学会举办的《重症医学资质培训课程》。这期课程在当时不限年资、不限学历、不限专业,都可以报名参加。最令人高兴的是,上课和考试地点都设在广州,这给仍在读研的我,有了报名学习机会,并参加通过了课程考试。这对我帮助很大。

一次,在雷神山医院值夜班,都快凌晨2点多了,南方经视随行的记者要进病房采访我,问:你来武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到底怕不怕?我说,不怕!因为我们有非常专业的院感知识和传染病知识,我们能够做好防护,还能帮助他人。我是ICU专业出身的,如果连我们ICU的人都害怕上前线,那就没人愿意挺身而出了。

我一直为自己是ICU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为此,特别感激医院、科室、导师的培养。

坚持中西医结合。雷神山医院各个病区的医生,几乎都来自全国各地三甲医院,我们C6病区的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单位、科室。整个雷神山医院就像一个大型的比武场,考验着各省的医疗水平。

我们作为中医人,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面对新冠肺炎,无任何特效药物,这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中医医疗队的优势在哪?

当然是中西医结合!广东省中医院在很早时候,就提出了“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的发展战略。中医与现代医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现代中医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2014年7月,我入职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的学习和现代医学的培训是同步进行。按照医院对住院医生的要求,医院安排我们去不同科室轮转,拓展对不同病种的认识,知识交汇有效地避免了专科的局限。

轮转的第一年,我去了急诊科、神经科、心外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我见到了不同专科的病种,各个专科有自己认识疾病的独特视角,这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

在推进中医传承方面,医院向来不遗余力。从名医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再到杏林寻宝,从群体的传承到个人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衔接。

回想这一切,我能参与到武汉的抗疫工作,作为医院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隶属国家援助湖北第四批中医医疗队广东队,感恩医院信任,感谢科室培养,让我从一名普通医生变为有能力肩负重任的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

雷神山医院C6病区的邹旭主任比我们早到武汉一周,一直在汉口医院病区会诊治疗。

开科之初,邹旭主任根据前期积累经验,在国家颁布的诊疗方案基础上,针对疾病的不同分型和分期,提出中医尽早介入、扶正祛邪、针药并用的诊疗策略。

我们医院也早已准备了一批中药颗粒,服用非常方便。起病初期,外感较盛时,用宣肺汤颗粒;中期,正邪交争时,邪实为主,用大柴胡汤颗粒;后期,正气亏虚时,用扶正救肺颗粒。C6病区的患者服药一周后,普遍反映用药的效果非常好。

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之前从未接触过中医,对针灸半信半疑,并不觉得能够给她多大帮助。

邹旭主任为她诊脉后,非常有把握地说:“我给你做一次针刺,一定会效果很好!”邹旭主任用平衡针,为她针刺双侧太溪穴。针刺后询问她的自我感觉,阿姨惊奇地发现自己走路比之前轻松了很多,头脑也比之前清亮的很多。忍不住欣喜之情,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厉害!如果早点遇到你们,我就不会住院这么久了!你看,刚才还不敢走路,这会都能自己走去厕所了!奇怪,我的腰痛也好了!”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在雷神山医院发挥了1+1>2的作用,我们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见证者。

相信中医的未来!作为中医人,我们应该对中医要有清晰的认知。我们不能因广大媒体对中医的各种点赞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国外对中医的种种限制就自怨自艾。

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手段做临床疗效的评价。

雷神山医院的C6病区,还承担了有几个大型课题,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有关法匹拉韦治疗新冠肺炎的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有关清肺排毒汤课题,以及黄璐琦院士的化湿败毒颗粒三期临床课题等。

我们都非常认真对待这些课题,从做课题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到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包括科研课题的设计、流程和注意事项等。

记得,从2020年1月份开始,我们科研人员就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多中药颗粒已开展了一期临床、二期临床。当我们来到雷神山医院的时候,三期临床正开展。

这惊人的速度,离不开优秀的顶层设计,大团队的协同攻关,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国家政府的支持,这也让我看到了中医科研人的科学素养,看到了中医的未来希望,更看到中医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坚强担当。

诚然,在医学领域里,我自认为仅是个“小学生”。身边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中医前辈,所以丝毫不敢偷懒懈怠。

学医之路是充满荆棘挑战,每一场的生死搏斗间,都是充满着智慧的较量。我们应如石竹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打牢基础,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定顽强面对各种困难。我们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未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能中会西,中西结合,用切切实实临床疗效,帮助患者解决好临床的实际问题。

【人物介绍】

《致中和》践读 | 尹鑫:千磨万击,悟坚韧——记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尹鑫

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主持各级课题3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参编专著3部。先后支援湖北武汉、河北邢台,以及广州市第八医院、广州市琶洲方舱医院新冠疫情救治工作。曾获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广州中医药大学“先进共产党员”称号等。

作 者:尹 鑫整理编辑:卢悦明审核校对:庄映格责任编辑:宋莉萍

《致中和》践读 | 尹鑫:千磨万击,悟坚韧——记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致中和》践读 | 尹鑫:千磨万击,悟坚韧——记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致中和》践读 | 尹鑫:千磨万击,悟坚韧——记临床小白成长为从容救治急危重症的ICU医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456.html

(0)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 2024-04-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