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一束光――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题:黑暗中的一盏灯――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肖文如。 新华社记者吴晶、曲婷、刘夏村 梦里,往往是熊熊大火,他,独自一人,穿梭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题:黑暗中的一盏灯――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肖文如。

新华社记者吴晶、曲婷、刘夏村

梦里,往往是熊熊大火,他,独自一人,穿梭在火的边缘。

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肖文儒参与了多次重大灾难的救援:每一次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生死的倒退。

右眼角的疤是被烧焦的拉链蹭到脸上留下的;关节变形是长期冷热交替的根本原因…而且他早就习惯在办公室里准备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

“我不能离开”

救助灾害事故700余起,成功救助群众1000余人――肖文如的手机里存有许多他参与救援现场的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次事故发生的时间和获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也不是数字,都是生命,都是家庭!”“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在了肖文儒的心里。

1985年冬,山西省大同矿务局燕崖矿下的中央变电所突发火灾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如和同事成功将被困人员带上井时,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下:“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的这一跪,沉重地压在他的心上,永远驱走了他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在20世纪80年代,紧急救援人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

戴上口罩和用冷水浸湿的草包。应急救援队员应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下工作;当浓烟滚滚时,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撞上密闭的墙壁。一旦他们走错方向或撞倒呼吸器鼻夹,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一次救援中,肖文如亲眼目睹队友倒地。

“不要把头别在腰带上。不做这份工作?”在肖文如的脑海里,母亲含泪的哀求和被救母亲含泪的跪求,最后叠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走。”

当你选择了紧急救援,你就选择了与“死神”竞争。记不清有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们命悬一线。

“船长,水花着火了!”有一次,煤矿一条死胡同里堆积的几十吨煤粉自燃,形成了一个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走了煤尘,大火随即产生。

“趴下!”电光火石间,萧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大声下达命令。

话音刚落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苗瞬间吞噬了作业本空。

趴在地上的肖文如迅速将水枪对准起火点。一秒,两秒…氧气变得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幸运的是,火被及时扑灭了。“如果当时我们再蹲下几秒钟,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就牺牲了。”肖文如是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山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一个生死关,肖文如已经四趟硬闯。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如总是向着危险跑,向着相反的方向跑。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加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如都要背着呼吸器下井。他整夜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炸药和雷管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两次爬下巷道查看,督促人们调整救援方案。

“往前一点,往前一点。”每一次挺进人生禁区,肖文儒都会把“所有的砝码”放进去。因为他相信,在无边的黑暗中,还有人等着他带来一束光。

“不惜一切代价”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一煤矿发生火灾事故。起初,他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最终被困人员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虎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地下600米左右,救援深度罕见。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不仅打钻工作异常困难,而且井下涌水量很大,形成了“围堵后追兵”的态势。

四个钻孔“多管齐下”,接连遇到问题。肖文如当机立断:提前增派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测量队,带高性能钻机增援!

此时,救援希望最大的三号钻钻到井下521米时,与井底目标的偏差已达7.4米。

顿时生机盎然,新的救援队及时纠正了3号钻孔的偏差。短短4天,这条“生命通道”就提前开通了!

马不停蹄,在4号钻孔的部署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穿巷道”,确保这条生命维护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一方案大大改善了转移到4号钻孔底部的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赢得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场事故救援也被业界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顺应形势,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和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无论岗位和身份如何变化,肖文儒始终站在救援的最前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实时瓦斯监控!”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如在地下工地连续工作了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即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如果你下定决心,你就没有遗憾。在一次次生死锤炼、刀锋行走的过程中,肖文如成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老兵”。

从普及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设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和矿山石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条例、救护规程,到“传授各种现场处置经验和技术装备”…萧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主张“科学精神与热血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里全是国家矿山救护大队大队长、总工程师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部队,宣传矿山救援新知识、新方法,服务城市救援和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萧劳为紧急救援增加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部第二调研员、副主任欧阳琦说:“他既是骨干,又是路灯。”

“一切都值得。”

2021年初春,煤矿透水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肖文如星夜赶到现场。

春天很冷。救援队住帐篷,吃盒饭,工作到凌晨。59岁的肖文儒直到35天后才离开,创下了自己最长的野外工作记录。

然而,他的心脏已经放了三个支架,他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和关节炎…对于这个每年最多出差200多天,经常工作几十个小时的人来说,这些似乎都不算什么。

有一次,心脏手术后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了前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脸,姐姐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电话,几乎咆哮着问:“你是不是快死了?”!”

他平静地回答:“再苦再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工作坚决,但生活平淡。

他不允许家人因为私事给组织添麻烦,也不允许家人经营与他工作重叠的业务。有一次,一个同学让肖文儒帮他儿子找工作。他断然拒绝:“对不起,我没有那个能力。”

当时很多救援队友已经转行,有的发了财劝他“下海”,但萧劳始终坚持:“其他行业工作的人很多,但矿山救援需要我30多年的实践经验,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今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如带领14支专业救援队赶赴新乡开展紧急救援。12天来,他们日夜兼程,历尽艰辛,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救援结束后,肖文如第一时间随队悄悄撤离。

肖文儒的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资产财务部二级巡视员孙对他进行了点评。

经历过生死,肖文儒确实看淡了很多东西,但是他很珍惜师生情。

38年来,肖文儒从40多本厚厚的救援笔记,把自己的经历传递给了一群“好青年”。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协调部三级主任乔天琦记得,2019年从部队转业时,他还是煤矿救援的“门外汉”。肖老师率先带领他们下井,强迫他们学习。他比任何人都兴奋,因为他的门徒帮助了他。

还有一种感觉,他埋在心里。那是对我家人的愧疚感。

肖文儒的儿子上小学时,曾把对父亲的思念写在笔端——“我很少见到父亲,因为他每天早上在我起床前就已经离开了家;晚上睡着了,爸爸还没回来。”

萧文如的母亲生前也曾向他诉苦:“我遇到困难,想找人帮忙,却记不住你。”

说到这里,泰山崩于前,颜色不变的铁人,眼圈红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灯光和蔼可亲。谁不想呢?但作为一名紧急救援人员,只要呼救声开始,就应该走向生死。

2019年10月1日,肖文如作为应急管理系统的群众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活动,登上“团结就是力量”广场彩车。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肖文儒一生践行的应急救援人员的座右铭。

他说:“面对‘各类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要求,我们从‘救援’向‘预防’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走。”

萧文如依然准备奔赴下一个战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413.html

(0)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 2024-04-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