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读后感,吴忠豪语文名师磨课

“我六年级了,连句子都不会写,语言重复,还在继续修改。” “描述要具体!具体点!拥有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我六年级了,连句子都不会写,语言重复,还在继续修改。”

“描述要具体!具体点!拥有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我学了那么多课文,那么多精彩优美的句子,写不出一个比喻句。”

……

两年前上的课,我要求自己每节课都兢兢业业,每一次辅导都兢兢业业。但是两年后的今天,看到一些同学的头疼习题,我感到深深的无奈。我甚至认为学中文和写作需要天赋。最近看完了《吴中豪与小学语文大师》这本书,想起那些我在辅导作业时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话,感到无比羞愧,继而羞愧。我终于明白了困扰我很久的问题的根源:老师不真的教,怎么能指望自己是学生呢?

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读后感,吴忠豪语文名师磨课作者:陕西省教学专家、蒲城县名师、南街小学教师雷杨存。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自然应该教授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基本功,即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渗透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基本功的学习过程中。而大部分老师的语文课,一直是以对语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围绕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看完这段话,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教室。虽然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落实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课堂上,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了。相反,我们总是在课文的思想性上下功夫,课堂设计追求“深、新、奇”,力求让课堂充满精彩,留给学生真正语言训练的时间很少。对于一些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都很明显的课文,总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给学生听,总以为学生课后自然会用到。

《吴忠浩与小学语文大师》让我明白了,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自然会去运用,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困难的假设。因为“能理解”不等于“能使用”,“能理解”和“能使用”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成年人学习文言文一样,能读懂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很少。因为“懂”比“用”容易多了。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不仅缺乏自然使用“被理解”的语言的能力,而且没有或很少有“自觉使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大部分单词和句子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除了少数在语言学习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很难有意识地将其转化为自己能使用的语言。

另一方面,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每一篇写作课文都侧重于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每一篇写作活动课文都侧重于教学环境和场景的描写,每一篇讲解课文都侧重于教学讲解的方法等。,从小学到中学,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在写作时无法描述人物、环境、场景。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老师只注重学生的理解,不管学生的使用。其实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不在于老师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是否到位,而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是否能学会某种写作方法,以及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这只是老师的主观愿望,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学到,尤其是中等以下的学生有没有学到。这是判断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应该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准确定位课堂的立足点,把学生学会使用语言作为课堂的真正目的。备课时要明确区分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巧妙挖掘适合学生年龄的语言训练点。在课堂上,要把课文的思想价值和语言应用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尽量少说话,力求精当巧当,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想:有了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将不再只是一纸空文空 talk,我们才能真正无愧于语文老师的称号!

延伸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假期怎么看书?

苏霍姆林斯基:如何看待学习困难儿童在假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教育素养(节选)与假期阅读

编辑:关中佬

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读后感,吴忠豪语文名师磨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253.html

(0)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 2024-04-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