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康复,死亡。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自身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
李老师认为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三个部分:自我的垂直维度。
在哲学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后两句由宗教处理,第一句由心理学解决。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从时间维度上分别对应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8个月到2、3岁,宝宝知道自己和妈妈的乳房不是一回事;社会自我是婴儿期和儿童期,表现为“宝宝要喝水”到“我要喝水”;青春期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甚至一辈子,有些人一辈子都进不了心理自我。
2.自我创伤恢复的三个阶段。
疾病恢复包括生理恢复、社会恢复和心理恢复。
以骨折手术为例。手术后,身体上的病治好了,但是要恢复社会功能,比如上班,然后心理创伤恢复,避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甚至十年怕绳子。
医学发达与否取决于心理康复水平,生理疾病的治疗差别不大。
3.自我死亡经历三个阶段。
《梦环游记》揭秘三步。人的死亡首先是肉体大脑的死亡,然后追悼会宣布社会死亡,户口注销。最后,没有人记得心理上的彻底死亡。
为什么要祭祖,就是要记住那些先人。引用李白的诗,意思是肉体自我和社会自我早已不复存在,心理自我却“活在心中”。
心理学教材相关内容
这一章是“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包括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认同和自尊。
社会化从出生就开始了,包括技能、规范、目标和角色,也就是会工作、听话、有活力、有自我意识。
社会化的第一载体是家庭:“童年是社会化的关键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习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的自我对应的阶段是社会自我、婴儿和童年。
社会化有四种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性别和性别角色对应生理、心理和社会自我)、道德社会化(认知、情感和行为)和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一种特定的期望,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可预测的互动行为模式。”角色理论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人行为及其规律.”角色是感知意义。
自我、身份和自尊、主体、客体和镜子是行动的意识流。我觉得我是谁,别人觉得我是谁。自尊是自我评价,是个体对所有角色评价的综合,从中可以体现个体的自尊水平。
詹姆斯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野心,说明小成功多,目标低是可行的,也是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自尊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高级需求。
我是谁?用7分钟写15句关于我是谁的句子。自尊量表10个评分句。
一些联想
1.社会化行为与自尊的关系。
有两个重要的公式,勒温公式,行为与个体心理和环境的关系,自尊公式,以及自尊与成功和野心的关系。
自尊公式中的成功可以看作是社会行为中的行动,行动有回报,行动就是成功。
也可以认为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行动/心跳。
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社会行为-解释社会心理。社会角色就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