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

“文化的力量,或者说我们所说的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交融在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2005年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写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文化的力量,或者说我们所说的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交融在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2005年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文化关系到国家的根基和民族的运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总是以文化繁荣为支撑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全面的、根本性的变化,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朝气蓬勃。

2023年10月7-8日,一次重要会议——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的文化思想。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借鉴意义?《时政微观察》为您解读。

真理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几个月前,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最大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条件,又要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自如。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前,参观中国国家版馆。

“如果五千年没有中华文明,中国有什么特点?如果不是中国特色,怎么会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竹溪园的讲话,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是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在接受《时事微观察》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又充分利用和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构成了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实践的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更好肩负文化新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坚持诚信创新。

在这次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要求,并就如何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气象新成效提出了“七个着力”。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用“九个坚持”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再到“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既有认识论,也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总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

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从吉祥物“江南忆”、会徽“潮”、奖牌“湖山”到充满魅力的江南亚运场馆,从亚运村“文化小屋”的非物质体验到累计推出30条城市旅游线路,传统文化遗产汇聚成“中国浪漫”,传递着大国的文化自信和时代内涵。

通过北京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亚洲文明对话会议…一个亘古不变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2023年10月8日,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闭幕。

实践充分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而务实,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也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开放的思想体系,并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丰富和发展。

洪向华教授认为,“连续的、开放的思想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和深化,从而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进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

人格的力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也是中国文化的热情倡导者和忠实学习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布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之根。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参观。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殷墟遗址。步入殷墟博物馆,察看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总书记点出此行的深意:“我对殷墟向往已久,这次来想多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考察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参观中国国家版博物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未来的智慧…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福建南平武夷山朱彝园

在福建武夷山朱溪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印有朱名句“国以民为本,国为民立”的墙前驻足良久。他多次引用这句老话来回答“为了谁”这个根本命题。

他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万栋楼,是天下所有穷人的大避难所”;为了“老有所养,强有所用,幼有所养,孤病有所医”,他推动改革,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奉法者强,国家强,奉法者弱,国家弱”,他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因为“除一害万苗,惩一恶万众乐”,他呼吁全面从严治党…

“自从受命后,我一直夜叹,怕嘱托不灵。”他曾引用诸葛亮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对5000年有了清醒的认识,自然会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所谓“腹中有诗的自鸣得意”,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自信的形成。只有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2019年12月,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来到濠江中学,与同学们畅谈今昔。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文化就像一个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朴素的现实奋斗。

从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感受到了大国领袖的人格力量。正如许多年前,习近平在一篇介绍中写道:

“今天,我们踏着历史的长河,被一方百姓所期待。我们应该承担起使命,真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创作延续下去。”

时政微观察丨从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感受这些力量△2023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与出席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嘉宾合影。

思想与时俱进,文化代代相传。

习近平的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军事强国思想、外交思想和文化思想…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有着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背景,无比坚定的前进决心。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8144.html

(0)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 2024-04-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