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妈妈把学龄前的孩子关在自由的范围内: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比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更有效
当孩子淘气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抓住孩子,痛打小屁股来泄愤。事后,他们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后悔自己残忍的手。我们都知道体罚不好,但我们却用“为你好”、“因为你生气了”、“不打就不会成功”作为自己单纯粗暴的借口。其实换个立场想想。我们愿意被别人以爱的名义暴力伤害吗?是的,爱不能越界,也不能越过人权和尊严的边界。体罚本身就是欺负,不是以理服人。
有些家长说:我们从来不惩罚孩子。我个人是赞同这样的底线协议的。至少在概念上,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并没有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同而不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惩罚另一个人。有家长辩解:“我只是打了孩子屁股几下,不算体罚。”然而,很多令人痛心的悲剧就是这样随便“拍”出来的。大人觉得没用多大力气,却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
因为这样的“大意”,父母不小心把孩子打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严重的打屁股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还可能对性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有些人只有在成年后才会表现出来。追根溯源,是童年时期被打屁股激发的“快乐因子”导致了心理成瘾,受虐成瘾者往往也有类似被打屁股的经历。
在不体罚孩子的底线之上,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一些规矩。这些规则是大家讨论后认可的。就像被舆论确认的法律一样,成了维持家庭秩序的手段。
比如晚上6点到7点,是晚饭时间。每个人都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桌前。电视,报纸,游戏机,漫画书等等都要先放下。吃完饭,大家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一开始,孩子不明白这个规则是什么意思。打了几次电话,他们还是不来吃饭。有的父母会端着饭碗追着房子跑,乞讨,哄着喂,或威胁或许诺。当这一切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巴掌就开始下了。其实没必要。七点多,剩菜倒掉,碗碟收拾干净。等孩子想吃的时候,就不见了。一两次就足以让孩子明白遵守家规的必要性。
哦,我当然理解我父母的不耐烦。看到一个瘦小的人流着泪讨饭,好难过。有可能用一些饼干或蛋糕来凑合吗?不给的话会不会饿?孩子想吃东西,应该先把食物加热再端上来吗?孩子说他不吃米饭。要不要马上给包饺子?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决定,不同的决定导致不同的后果。孩子一次心情不好但明白规则的必要性,下一次吃饭会准时上桌。但如果孩子运气好——反正最后你还是会给我,那么规则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就像一个不守法不犯法的社会,诚信和秩序也就没了。
有些家长认为可以采用少量的体罚,惩罚可以让孩子直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从而改正错误。但是,惩罚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是“靠你”。这么小的孩子能叛逆吗?答案当然是。
孩子大概三四岁(时间可能会提前,看孩子情况)。由于他们自由行动的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加,他们会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并不强大,但他们应该自己做,变得不那么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达,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消极阶段。心理学经验表明,在三四岁时表现出反抗的孩子更容易变得心理健康、独立和坚强,而没有表现出反抗的孩子往往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父母应该理解和接受孩子这个阶段的叛逆表现,而不是动辄强行压制和惩罚。体罚会直接破坏亲子关系,孩子还很难理解“打我是为我好”这种奇怪的逻辑。他们只能从“妈妈打我就是不爱我”这种表面现象来分析;此外,体罚实际上可能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结果孩子因为类似的问题被“狠狠教训”了一顿,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又因为害怕和紧张而做不好。家长也再次误解了孩子的“故意”错误,加重了惩罚,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到的。对于孩子来说,显然没有什么“错误”值得如此大刀阔斧。孩子的身心发展处于活跃期和形成期,可塑性很大。我更喜欢正面强化法。
简单来说,正向强化法就是以正向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忽略或淡化异常行为。
例如,儿童暴饮暴食和超重威胁他们的健康。我们不必直接惩罚暴饮暴食,但可以通过正向强化来改变坏习惯。具体来说,就是制定标准化的饮食作息表和营养量化表。当孩子按照秤定时定量进食时,家长可以及时表扬和奖励,孩子会渴望更多的肯定。父母会帮助孩子继续,逐渐改掉暴饮暴食的坏习惯。
如果一日三餐按照约定执行,可以获得三颗小星星,一共十五颗小星星可以奖励一个新玩具或者一部周末家庭电影。但孩子终究是孩子。当父母发现自己没能坚持下来,还在偷吃高热量零食的时候,不要责骂。你可以忽略它,把零食放好,或者干脆不再买家里的高热量零食。孩子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惩罚总是让人难过和屈辱,而正向强化更积极健康,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如果以游戏的心态去进行,效果会更好。
新闻中经常有令人震惊的虐待儿童的案例。有些家长习惯了骂,习惯了举手之劳,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家养的小猫小狗一样。孩子在家里没有发言权,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体罚首先侵犯人权,在一些国家可能会被剥夺监护权或面临高额罚款;其次,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有的甚至影响一生;另外,误导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觉得权力就是真理。没有沟通合作,没有尊重理解,拳头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以后孩子在处理同伴关系、伙伴关系、亲子关系时,可能会拿出这套设备,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或者干脆造成严重后果,走上犯罪道路。
小时候经常被打。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吃了几块柜子里的鸡肉,弟弟免于处罚。八九岁的时候,我被我妈用高粱杆做的扫帚狠狠打了一顿,但我宁死也不道歉。扫把杆都打折了,我就不放过我的错误。结果我从那以后十几年都不吃鸡,一闻到鸡味就想到挨打。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父母打孩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哪怕宝宝闹,也会被打好几下。
当时被打得很惨,只激起了我的愤怒和反抗。我没有在意反省自己的错误,也没有在意听骂。当然,当我成年后,我和鸡握手,我不再讨厌我的母亲。但时至今日,我依然不喜欢吃鸡,依然会梦想回到小时候和妈妈的冲突,感觉痛苦和悲伤仿佛又回到了那里。
我童年有被打的亲身经历,后来毕业后上了师范大学,当了几年老师,所以旗帜鲜明地反对体罚。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尽量保持耐心,遵守规则,即使有时候真的很生气。但是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控制住,曾经一怒之下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伤心地哭了,我立刻自责。言语暴力也是暴力,威胁惩罚也是惩罚。我其实可以蹲下来对孩子说:“宝贝,冰淇淋到处都是,要用很多水来清洗,妈妈也觉得很累。下次吃饭能不能用勺子,别让小狗挖坑?如果宝宝能自己收拾,妈妈可以奖励一本漫画。”
盛怒之下,我曾经打孩子。三岁的孩子向来看我的奶奶抱怨“妈妈打我”,听着宝宝委屈的哭声。我仿佛看到了30年前我被打。下次气疯了,我就深呼吸几下,然后走开冷处理半个小时,或者做点别的转移注意力的事,等情绪稳定下来再解决刚才的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不一定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但至少要有意识地努力,让自己回到正轨,努力做得更好,让孩子平安快乐地成长。有些妈妈在重复愤怒、后悔、礼物赔偿的循环,这样一方面让自己陷入焦虑和自责,另一方面会导致孩子得出“妈妈就是不守信用,今天说对不起,明天也一样”的结论。我们愿意成为孩子眼里不守信用的人吗?
散养经验:不打屁股的妈妈是好妈妈。对体罚说不!对暴力说不!无论是父母子女之间,还是父母之间。压迫弱势一方服从而不说实话是野蛮的。体罚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会是“隐性”的,对孩子的行为和人格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讨论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通过鼓励、表扬、暗示、帮助等方式纠正问题。真的生气的时候,要克制,深呼吸,呼气。孩子还是个可爱的孩子。
(本文已开放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并请私信咨询/签约/约稿。谢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