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网络舆论为主要代表的舆论生态及其变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速度计、安全阀和稳定器,国内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对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超级舆论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民意”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国内服务舆论生态和国家治理,在国外讲好中国故事帮助提高国际话语权,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治国理政、确保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其当代价值所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必须从源头上肩负起打造全媒体时代高水平解说团队的责任。在这方面,我分享三个关键词:
第一,美德
评论的对象很复杂,但其本质归结为一点:价值判断。种树的人要修根,修德的人要修心。奠基修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70年来的基本经验是走正确的道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新闻界贡献了两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春风吹又生——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它的主要作者和记者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1959年的胡复明和1966年的陈锡添。新时期,学院不断创新模式,弘扬红色新闻文化精神传承,培育家国情怀。不仅在课堂教学上构建了三级课程思政体系,而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融合专业技能和主流价值观,以“回归历史场景,走进田野课堂”为创新模式。依托“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暨红色新闻文化数字记忆工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口述历史工程”两大工程,开展大量的国情现场教学、田野调查和实践研究活动,走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感受中国社会最新鲜的气息和脉搏,在看的基础上了解中国,俯仰世界, 洞察世事,对国家和社会有了深深的认同和深厚的感情,从而立足。
第二,智力知识
评论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重应用场景,必须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去驾驭。面对新时代新闻舆论的使命和任务,面对新技术革命,面对全球化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界融合,升级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使批评者能够在知识分子层面上掌握多重复杂的问题。人大新闻学院以“三个跨越”为方向,近年来不断推进“新文科”建设,开辟各类人才培养“特区”,以培养有理想、有德、有美、有领导力、有行动力、新闻传播能力优秀的领军人才。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和作家艺术家之间的跨学科融合,开设编程语言、编程、数据新闻、算法、内容制作等。建设新闻-法学、智能传播与公共管理、数据管理与新媒体运营、新闻-国际政治、广告-艺术(创意传播)、国际新闻全英文项目等跨学科双学位实验班,建立以培养数字化、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未来传播学院。
第三,技巧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趋势,评论形式日益融合创新。美德和知识的积累如何最终表现为传播效果,需要创新的话语,这是技能层面的训练。近年来,人大新闻学院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批判性课程整体设计和知识图谱重构,从三个维度实施全媒体专业技能训练:(1)根据批判性工作模块,在基本能力训练方面,如论证辩论、媒体视听表达、多媒体叙事等,进行全环节衔接;(2)基于全媒体运营的要素,针对社交通信、移动信息通信等各种应用场景和需求,激活基础能力的实用功能;(3)以技术为底层支撑,为流程和因素维度的任务需求提供路径和方法,如大数据和舆情分析、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另一方面,拓展第二课堂进行实践,自媒体“RUC新闻工场”和军媒“一号哨位”的师生开办的数据新闻,在实战中发挥指导作用,其中“一号哨位”粉丝超过千万。
东风满春意,潮起正是扬帆的时候。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和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党报评论彰显价值的伟大时代!在此,我们也呼吁新闻教育界和实践界作为人才供求的上下游,进一步密切合作,更好地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的共同事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