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曹佩英老师的合影。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名师是曹佩英。题目是:教师的童心。
人们常用蜡烛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其实老师在付出的同时,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从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一般认为,教师燃烧的是精力,而不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
一个小学数学老师为了举例说明三角形的周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并标注了三条边的长度,2厘米,4厘米,6厘米。课后观察的同事指出:“你的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哦,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唉!我初中学的数学都是为了吃饭!”
这位老师在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他为什么会犯如此令人尴尬的智力错误?是遗忘吗?好像不是全部。因为他不能主动再现,但是他可以被动的认知这些知识,可以说是联想受阻。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长期下去会导致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退化。
还有一个小伙子,持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申请教小学一年级的双语班。不满一学年想跳槽是不是待遇不好?不要!“每天给孩子纠正我的声音,一直教下去,我自己都不会说英语了。”就此事而言,似乎是一个不适合孩子教育的案例。但其背后却反映了很多小学教师的共同忧虑和现实。
长期教小学学科能力必然下降。从空这个普遍现象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众所周知,师范生刚踏上讲台时,缺乏儿童语言,不了解儿童思维。为了做好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儿童语言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熟悉儿童的思维。
随着研究的深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自然也能在课堂上思考孩子的想法。这是青年教师胜任小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的确,要想深入了解孩子的文化,真正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就必须像孩子一样思考,回到自己的头脑中去,甚至重建孩子的心智。
但是,就像老师进入孩子的世界一样,老师的思维也可能被孩子同化,而且钻得越深,同化的可能性越大。
教师生涯中的这种童真现象,让我对教学和教师燃烧自己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深入孩子的精神家园是需要代价的。这恰恰是教师无私奉献的体现,应该受到表扬。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曹培英在一篇论文中用了一个更感性的词:“童心未泯”来说明上述现象。
所谓童心,是指教师的本体知识和思维随着重建儿童心灵的努力而退化。
教师语言思维的童心是纯洁而高尚的。
面对幼稚现象,教师的反思精神和习惯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在与角色融合的时候,一定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关怀。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不仅要走进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还要跳出来,用一种居高临下、理性的眼光看待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
因此,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充分利用教育期刊、教育网等专业平台,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虽然我们的经验往往缺乏学术词汇和理论色彩,但却简单生动。我们需要吸收理论,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需要用教学实践的话语体系来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希望我们能更自觉、更自由地穿梭于儿童多彩的世界和理性思辨的世界之间。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次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