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是一线教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路径。观课是观课者对课堂教学信息收集的过程,议课是观课者对收集信息的加工和输出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毋庸置疑,观课议课是最常规的方式。观课议课是教师教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观课议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而现实教学中,观课议课形式大于实质,广大教师对观什么、怎么观,议什么、怎么议等问题不是很清楚,观课议课往往流于形式,走走过场,造成了教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观课议课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观课是指观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听课”相比,观课强调多感官协同参与。观课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眼睛观察课堂,用心灵感受课堂。
“议课”是指观课者围绕观课的所闻、所记、所思,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效果等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传统的“评课”相比,议课强调发表意见,进行商议,是一种对话交流、促进反思的教研活动形式。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指定的或商定的主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近期,笔者参加了所在区域初三数学教改组的常规性教研活动,活动形式为同课异构,4位教师共同开设题为“图形的相似”的复习课。笔者记录了参与本次观课议课活动的完整过程,现整理成文,试图回答观什么、怎么观以及议什么、怎么议等问题,供观课议课者参考和借鉴。
二、观察:分类收集有效的教学信息
笔者观摩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课题分别为“利用基本图形探索相似三角形”(以下简称“A教师”)“折叠中的相似”(以下简称“B教师”),两节课都是以小专题的复习形式展开的,这与观课前的预估是一致的。下面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简单呈现两节课的教学情况。
(一)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执教者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观课者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了解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一条途径是静态的教学案,另一条途径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动态的教学过程能更好地反映执教者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加工和输出。因此,观课者通过观察教学过程来理解和学习执教者的教学设计理念尤为重要。
事实上,观课主要观的是教学设计以及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效果。A教师聚焦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从“基本图形”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基本图形的提炼、识别、应用等活动过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将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渗透到基本图形的探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体悟不同相似基本图形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关联,提升复习效益。
通过其板书,我们可以感悟到执教者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凸显了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多图归一、分类讨论、图形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及应用。A教师以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回顾“A形”“斜A形”“母子形”等基本相似图形,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导引、师生对话、讲练结合,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经历相似基本图形的再认识、再关联、再应用的活动过程,实现复习图形相似的阶段性复习目标。事实上,这些稳定的“基本图形”可以看作一类具有共同结构特征的“数学模型”,而复习教学要做的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识别模型、再现模型、运用模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教师以“折叠中的相似”作为教学起点,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折叠”的探究主题,设置了“折纸”“展示”“说理”等数学活动,体现了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中混合使用了探究式、互助式、体验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景,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求解的过程,体会相似知识在折叠中的应用价值,以实现手、脑、口协同参与,体现了“做数学”“用数学”的复习理念。
执教者先以一道直角三角形的折痕长度求解为情境,使学生体悟三角形相似在计算求解中的优越性,随后以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为工具,引导学生折出相似三角形,再运用折叠中的相似解决问题。通过其板书,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执教者教学设计的理念,彰显了一图一课的教学意图,以折叠为载体,将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渗透其中,实现复习的目标。
(二)观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体现了执教者对教学的理解。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即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反映了执教者对教学的独特理解,是观课者观察课堂的重要方面。趣,学生的脑、眼、手、口、耳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观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体现了执教者对学生的理解。学习效果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属于教学目标范畴。观学习效果是指观察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过程和结果。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的学,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需要学习效果来检验。因此,观学习效果也是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A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方式为师生对话式,单一的问答式师生互动贯彻整节课,大部分时间是一对一的师问生答,集体性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运用基本图形求解问题环节。总体上看,学生加深对相似基本图形的理解,运用基本图形求解有关相似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但学生一旦识别不出基本图形,将陷入困境。
B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方式具有多样性,集体参与数学活动的次数较多。尤其在折纸活动环节,学生动手折、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三角形相似知识的再回顾、再认识和再提高。总体上看,学生通过折纸操作活动,经历和体验了满足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学生若离开了“折叠”的背景,对问题的解决会感到无所适从。
三、思考:整理加工
鲜明的教学观点思考是指观课者对观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的教学观点的过程。
这里的思考属于议课范畴,一般包括:
(一)观课前思考
观课前思考是一种前置性思考,即在观课前围绕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观课观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有了充分的研究,才能观得深刻、观得专业。因此,教师在观课前应以“执教者”的身份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图形的相似”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黄金分割”“相似图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图形的位似”“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等内容。将整章内容作为一节课的选题,如何做出取舍,有的放矢,这取决于复习目标及复习内容的确立。
从知识维度看,复习的重点应指向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从技能维度看,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或者构造三角形相似求解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思想方法维度看,应注重模型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的渗透与应用;从经验积累维度看,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分析、探究、求解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图形的相似”复习课应采用“小专题”的方式呈现,聚焦一类具有共性的问题,将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动融入其中,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实现梳理知识、发展技能、渗透思想方法和积累活动经验的复习目的。
(二)观课中思辨
观课中思辨是指观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对执教者的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辨析。观课中思辨的内容比较宽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与观课前预设的比对、情境引入的类型及效果、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各教学环节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教学方式的适切性、学生学习效果、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这就要求观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做到观察与思辨相结合,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比如在情境引入环节,两位教师都呈现了数学情境,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凸显应用三角形相似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此时我们就可以做以下思辨:执教者的引入设计好不好;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可以怎么设计;用现实问题情境引入是不是更好;等等。
(三)观课后反思
观课后反思是指观课后结合自身的理解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的再思考。根据反思的完整程度,课后反思一般分为碎片化反思和整体性反思。碎片化反思是指对观课中的某个现象、某个内容或某个环节进行的反思;整体性反思是指对观课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完整的、结构的梳理和思考。
从时效上看,观课中和观课后即时进行的零碎的反思属于碎片化反思;观课议课结束后,在碎片化反思的基础上,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再整理、再加工、再思考属于整体性反思。从内容上看,碎片化反思针对某个内容或者某个片段,整体性反思则针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从价值上看,碎片化反思的意义在于观课者对教学的局部改进和优化,整体性反思的意义在于观课者对教学的整体思考和建构。
比如观课者在观课后议课前,以“议课发言人”的预设性身份展开反思,形成5分钟左右的碎片式发言稿,做好发言准备,这就是一种即时性的碎片化反思。在碎片化反思的基础上,观课者复盘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进一步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整体的视角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反思,及时记录,形成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文本,就是一种整体性反思。
四、表达:转化输出专业的教学成果
表达是指观课者将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以言语、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行为。从教育科学研究视角看,表达是一种文字性的、学术性的专业表达,即观课者将思考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形成学术性研究成果。专业表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是个技术活,技术含量高、写作难度大是一线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
从观课议课到专业表达,不同的观课者大致会呈现三重境界:
(一)记录过程,表述现象
记录是呈现观课信息的最直接手段,是观课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对于大多数观课者而言,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现象记录到“听课本”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述出来,形成“观课笔记”式的“论文素材”。
比如笔者在观课前收集了两位教师的教学案和教学课件,观课中详细记录了两节课的教学流程、问题设计、教学方式、学生活动、例题选取、板书设计等内容,积累了大量的论文写作素材,为进一步的专业表达奠定坚实基础。表述现象主要体现了观课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体现了信息的收集,没有体现信息的整理、加工、创造和输出的过程,是观课议课的第一重境界。
(二)明确选题,提炼观点
观课中收集到的信息往往是杂乱无序的,这就需要观课者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加工,从中找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思考、提炼,从而明确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和方向,这就是所谓的选题。在对教学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鲜明的、有价值的教学观点,从而形成文题。
比如从两节课的课题看,两位教师分别以“基本图形”和“折叠”为背景,表面上看,两节课的教学主题和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甚至超出了同课异构的范畴。但我们进一步分析、比较、思考后可以发现,两节课的复习目标都指向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折叠中的相似”的本质就是“基本图形”的构建和应用。
因此,可以以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为主题,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具有普适性、价值性的教学观点。与表述现象相比,观课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整合、加工和提炼,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新思考、新信息,是观课议课的第二重境界。
(三)搭建框架,专业表达
观课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明确了选题,提炼了观点,接下来要搭建框架,通过具体的案例紧扣选题来阐释和佐证提出的观点,最后实现专业表达,为观课议课活动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圆满的句号。若将本次观课议课的选题确定为“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我们对两节课进行比较研究,将论文题目拟定为“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的源与流———基于同课异构的对比分析”,则可以搭建论文的框架结构。
按照论文的框架结构,将观课议课过程中的现象、思考和观点以文字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形成论文成果,是观课议课的第三重境界。总之,观课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常规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观课者要基于对观课议课的内涵理解,珍惜每一次观课议课的活动机会,从观察、思考、表达三个维度修炼内功。
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表达,不断磨炼自我,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早日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来源丨中小学教师培训
作者丨孙凯,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