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踏着缕缕春光,嗅着一路繁花,怀着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追求,我来到了合肥市卢阳区体育馆,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研讨会。
这次观摩研讨会的主题是关于语文统编教材的深度思维课堂教学。“和美课堂”,大咖云集,10位名师,精彩开讲,带领着来自不同地方的1700位老师,穿越古今,激荡情怀,革新思想,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
我见到了王崧舟老师,他虽然是知天命的年纪,但依旧风度翩翩。他将课题苍劲有力的写到黑板上——《爱莲说》,接着将关于菊花和牡丹的诗句,如数家珍的出示出来,导入新课时,就已经帮助学生积累了诗句和词语。由学生自由的表述诗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王崧舟老师对于周敦颐生平事迹的补充,让我们真正的看到,一位诗人,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诗词歌赋中心怀天下,孤芳自赏,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一生去恪守君子的美德。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相联系,才会让整个教学更具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内心对诗人的敬仰之情。
我在王崧舟老师的身上见识到了一种文人的独特气质。他的教学,让我学到了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新颖教法,让我感受到了“莲的化身”周敦颐的君子之风,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背会古文,理解诗意,应付考试,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在言行上如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学生。
吉春亚老师的《探寻汉字之美》,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人和外国人对汉字的不同理解,中国人对汉字的理解包括:神性,诗意,神态,音韵。外国人对汉字的理解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随后,吉老师又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中国古代历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汉字的美便不言而喻。启蒙学生解读汉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吉老师精通的业务水平,让我佩服,让我更加佩服的是她勤奋工作的毅力。在半夜十二点之前从来没有休息过。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工作,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已有教龄38年的她,却有着曼妙的身姿,清脆响亮的声音,健康的身体。十分令人羡慕。读书,工作,是她生活的全部。
吉春亚老师无论是在钻研教务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已经在公立学校的第二个年头了,在教学能力上一直都没有长进,也不怎么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思想和行动上逐渐变得懈怠。安逸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也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己。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不知进取。任由青春年华白白的逝去,哀叹不已。我想,如果人生短暂,为何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从现在开始,一息尚存,绝不松劲。只有广泛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方能够上善若水。
在《搭船的鸟》这堂课上,储柱芬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翠鸟的外貌,延伸到对虎皮鹦鹉的观察,播放翠鸟捕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课文内容。创设情景,分发橙子,桔子,丑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触摸,品尝,调动各种感官,写出自己对这三种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地方的水果的感受,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细致耐心的教学方式,别出心裁的教学环节,让我深受启发。语文课不再是乏味的内容讲解,对知识的传授,而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了知识,并且找到写作的突破口,就是仔细观察,切身感受,动手实践。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上,吴福雷老师,上课之初,就考察了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并且用铿锵有力的声音,环环相扣的问题,入情入境的朗诵,把我们带到了月黑风高的夜晚,忍气吞声的林冲和恼羞成怒的洪教头对阵,刀光剑影,杀气腾腾。朗诵的魅力,仅在于此,它可以瞬间把一个人带到某个特定的时空,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朗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它是一种高效的综合。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一次炉火纯青的朗诵,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也要注重对学生朗诵能力的训练。
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吴福雷老师创设情景,用小娟和李大胆见到蟑螂的不同表现,采用小练笔的方式写出来,随后让小组代表将所写内容展现给全班同学,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整个教学环节,有始有终。这节课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吴福雷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让我们学到了对人生的思索,学会忍耐,就是人生赢家。
管建刚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采用同学围绕老师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一篇课文的中心句, 什么是围绕中心句展开的写作方式,简单利落的教学方式,幽默真实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怎么写说明文。
管建刚老师的课堂,不同于以往我听得公开课,他的普通话也许不是特别的标准,但是他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用最直接了当的方式教学生写作的方法,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给有丰富材料却不是如何下手写作的同学,指明了方向。他的语言也很随意,不加修饰,准确来说,就是方言和口头语,学生回答错误,就是错误,毫不留情的点评纠正,以往我们上公开课就是,无论学生是否回答正确,都给与肯定和鼓励,有时候,明明是不恰当的回答,可是我们仍然给了一句“你的回答很富有创意”,就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于,每节课都是轻声细语的讲授文章的内容,甚至于,已经有点儿矫揉造作了,表演的痕迹太浓。管建刚老师的课之所欲吸引我,就是真实,通俗易通话语,斩钉截铁的否定学生不恰当的回答,我想这才是公开课,用真实的方式,传授真实的知识。
蒋军晶的《麻雀》,采用四格漫画,简单明了的体现了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教师用鼓励的方式点评学生的习作。值得我学习就是蒋军晶老师设置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话可说,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的机会,表达自己。还有他设置的作业很开放,让学生描述高潮部分,老鹰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的,
有的学生是在纸上写出来,有的学生是画出来,总之,每一个学生都在忙碌,没有一个学生是无事可做的。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教学来,我们往往在课堂上,要么提一些无效的问题,要么提的问题是不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的,要么就是一直提问题。学生要么是人云亦云的回答,要么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要么干脆沉默不语,彻底与课堂和老师断了联系,置身事外。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网上说的课堂现象“学霸区在云里雾里,学渣区在呼呼大睡,介于两者之间的沉默不语”。老师本来是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的,结果就在这一问一答,不问不答,有问乱答的情况里,渐渐地失去了与老师交流沟通的兴趣,失去了与老师据理力争,质疑怀疑的能力,也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探索的兴趣。蒋军晶老师最后总结说,让学生忙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忙起来,哪怕这个学生无法交出满意的回答,可是他也休想置身事外。并非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就像不是每一个学生非要攀登到山的顶峰才算成功,我们也许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带到山顶,但是看着那些不愿意走路的学生也在奋力出发,努力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对老师而言,这难道不值得欢欣雀跃吗?这至少比在言语上对学生的刺激,强迫他去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薛法根老师的《如梦令》,让我们又一次沉醉在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中,不知归路。通过薛老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我们领略了千古才女的大家风范,让我们体会到了甜蜜的往事中的涩涩酸苦,最后,在两首对比鲜明的歌曲《如梦令》中,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音乐的激烈碰撞,产生的火花,直达心灵,穿越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明媚少女在藕花深处的笑靥如花,也感受到了背负家仇国恨的女子被迫流亡的无奈和忧伤。
薛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设计巧妙的问题,富有感情的朗诵。让整个教学环节,都不觉得乏味枯燥。以往我们在讲解古诗词中,不太注重对古诗词格式的讲解,上来就直奔主题,讲解诗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注重对古诗的默写,应付考试。而没有将诗的前世今生联系起来,无法勾起学生对诗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感悟到诗歌所蕴含的美,学生也不能真正的从诗歌中走进作者,去追寻作者的精神世界,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默写诗句,得了满分,却没有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没有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诗歌是人类千百年来思想文化的结晶,不应该在现在社会成为老师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手段。
成尚荣老师,年近古稀,真的是老当益壮。一个小时的讲座,雄浑有力的声音,严谨缜密的思维,引经据典的话语,第一个让我们了解到美国、日本和芬兰这些先进的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知道思维的重要性,思维不发展,就语言就不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能够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任何的情况下,都要有自己冷静的思考。我们知道学习就是让思维真正的发生,思维改变,语言改变,方式改变,价值观改变。思维改变一切。
第二个提出要有国人应有忧患意识,讲到美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深感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之后就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同样在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结果中,上海中学的数学成绩高出了经合组织平均标准的3个年级。美国教育部长邓肯表示:美国教育停滞,“欧洲应该反思”。美国人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而是他们的危机意识,值得我们的国人反思。早在古代,孟子就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虽然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家和执政党是生于忧患,是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唯有时刻保持清醒,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确保伟大梦想顺利实现。
第三个讲到开放视野的重要性,虽然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产品的发明和使用,让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远在偏僻农村的我们,很难真切的感受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如果我们不能处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以最快的时间感受世界的变化,那么我也不要忘了时常给自己充充电,在书中,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归宿。
张学伟老师的《风筝》,利用词语梳理课文,阅读课文融入情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放手去做,教师尽量少提问题。上好一堂公开课的秘诀就是:破题,词语,朗诵,练习。张学伟老师讲到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推进。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缺一不可。语文教学,不是思想教育,语文课,更不能上成政治课,也不能越俎代破,变成了生物课,地理课。
戴老师的二年级的《注意说话的语气》,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课。戴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小明的一天,让学生在四个不同的场景中,面对不同的人,用什么方式和语气交流。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戴建荣老师用亲切温和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以及真心的交流,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课堂结束,学生们都不愿意离开座位,戴老师说了两次再见,孩子们才依依不舍的和老师分别。让在场的所有老师掌声雷动,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从未谋面,却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能让学生对老师的产生了心理依赖,戴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非常震撼,个人魅力,更让我们深深的折服。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日常上课时的表现,下课了之后,学生恨不能飞出教室。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上留住我们的孩子?我在戴老师的课堂上读到了情感和爱心。在教育学上也提到: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你,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作为老师赢得学生的爱戴,绝对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几句幽默的话语,也不是几次嘘寒问暖的关心,更不是用脆弱博取的同情,而是一位具备优秀学识,品德高尚的老师更愿意花费时间,附耳倾听学生的心愿。情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亲近你,信任你,依赖你,教育是心灵之间的影响。唯有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的传播知识,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除了情感的建立,想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老师更要付出一颗爱心,,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接受学生的发展差异,不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不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更不会用分数的高低去衡量学生的优劣。愿意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惑,愿意分享亦或承担学生的喜怒哀乐,愿意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带来的烦恼和阻碍。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仅会教书,更会育人。
为期两天的培训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可是却留给了我无尽的思考,名师们的风采,让我们折服,他们呈现出来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心雕琢的作品,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语文课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字词教学,再也不是毫无目标的课文讲解,再也不是头头是道的思想教育。它变成了一次次思想的碰撞带来的激情和探索,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带来的欢悦和悲伤,一次次穿越古今的旅途带来的文化传承和和自信。而每一堂课,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大胆突破,诗一般的语言,紧凑的环节,精心设计的提问,折射出来的还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他们对理想的追求,绝对不满足于一种教学方式。我不知道要有多少丰富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向他们一样风度翩翩亦或是气质淡雅的站在舞台上娓娓而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能像名师们一样能够在业务上钻研思索,付出心血,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愿我们所有的老师也能在嘈杂纷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在三尺讲台,奉献青春,无怨无悔,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