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主动传播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在北京召开。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宣传思想文化单位对我们来说是主题教育成果推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在北京召开。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宣传思想文化单位对我们来说是主题教育成果推广的必要课题。我们要在全社会率先垂范,深刻认识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和实践要求,切实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和阐释工作。

科学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关键,它伴随着党的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和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概括为“十个定义”、“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成就”,对“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进行了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并将随着实践进程不断深化和拓展,使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最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思想一经提出,立即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热词。毫无疑问,思想文化战线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关注这一命题、学习这一理念、传播这一理念、落实这一理念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我在第一时间做了初步学习,学习了青海省委和社科院党组的相关专题会议精神。主要有三点初步经验。

一、学习思想始终把握完整、准确、全面三个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军事强国思想、外交思想和文化思想,其中最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处在一个快餐化、短信化的碎片化时代,专家学者难免会陷入个人好恶的陷阱,各行其是,可能导致理解片面、把握不准、执行不彻底。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避免选择性理解、选择性传播、选择性执行。完整把握彼此的内在联系,引导全社会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扬文化、展形象”的使命,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社科领域全面、准确、全面发挥作用。

第二,智库研究力求体现全局性、前瞻性、主动性三个特点。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是体制内智库专家的政治使命和学术担当。党内学者责无旁贷,要主动发扬,以身作则。按照陈刚书记“干部要干、头脑要清楚、严于律己”的要求,发挥专家的智慧,体现和展示专家的担当。要自觉在党和国家、全省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推进智库研究和科学研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涉藏县和青海高原系列讲话精神为核心,深化对“四个地方”建设的宏观研究、战略思考和学术探究,深化理论研究和阐释,不断探索符合青海高原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新思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很多方面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构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比如坚持中国各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用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方法引导宗教和朴素生态观念的转型发展,都是思想行为的引导、转化、巩固和提升工作,需要在教育引导和引导中增进共识、凝聚共识。对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社科院应该有所作为。主动似乎是佛教时代可贵的生存状态,是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封闭落后地区挺身而出的必备行为方式。不作为是高海拔地区最大的政治腐败。专家学者相对善于思考,勤于研究,乐于表达,主动性强。我们要把握这一点,积极自觉地贯彻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积极研究新情况、积极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新规律,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引领全社会广泛学习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学习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集中精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现代化服务。

第三,理论实践始终做到三个要点:接地气、聚民智、得民心。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和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理论行得通,制度就好,执政者就行,实践就成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次结合”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发展,是时代的声音,是历史的号角。从宏观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是灵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站在以中国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守党的理论的灵魂和根本,不封闭、不僵化、不保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坚定历史文化自信,集聚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青海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是多民族的深度融合。河湟地区长期以来在一些藏文文献中被定性为“汉藏金桥”。多民族和睦相处,多种宗教和谐共存,多种文化兼容并蓄,是青海的厚重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总体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特点丰富而深刻,青海最为典型。历史上,青海是伟大祖国多元一体进程中的战略要地,“四共”就是写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从社会上讲,青海是中华民族一体化、多元化分布格局的生动体现,“四公”是雕刻在这片高地上的命脉;从人文的角度来看,青海是中华文化多元发展形态的充分呈现,而美与美就是附着在这片热土上的服饰。时间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人是实践的主体。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一个不断拓展、不断开放的思想体系,为我们在这片文化福地传播思想、做出成就、创新理论,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把握“七个着力”,进一步阐释“六大思想”,强化“五个认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学科土壤和思维空 room。在青海实践这种新的理论和思想,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有着天然的对应关系,各族人民最朴素的思想文化状态本身就是培育这种思想的沃土。我们自己的科研也要和人民合拍,让思想研究接地气,让智库建设聚民智,用理论铺民心。我认为党的根,我们自己的根,归根到底是人民。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是实践中最先进的奋斗者,我们自己也是人民的一员。我们对实践中的变化最敏感、最深刻、最有智慧。只要我们走出象牙塔中的空思想,进入民智,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得到解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会得到解答。

当前,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巩固转化主题教育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与推进社科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提高专家学者履职尽责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三个关注”的重要结论,准确把握“七个着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清正务实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要求,坚定人民立场。从具体的工作对象出发,把握具体的工作规律,把握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为维护、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社会科学贡献。(中国西藏网作者万马冷志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翻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635.html

(0)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 2024-0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