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增
秋天的太行山,山光水色,森林覆盖,千百年的地质演变,经过盛夏烈日的烘烤,秋风的洗礼,为雄伟的太行山增添了魅力。11月1日至5日,我跟随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的脚步,来到家乡林州红旗渠,追寻先辈足迹,重温艰苦岁月,传承奋斗精神,磨砺初心使命。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临县,历史上是一个贫困县。水和油一样贵,土地也很贫瘠。临县缺水求水,希望世世代代受苦。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吃水问题,在党的领导下,10万英雄的临县儿女走进太行山,用一把锤子、一把铁锹、两只手,在每座山上挖坑,在每条沟里架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平整了1250座山头,开凿了211条隧道,架设了152条渡槽,建成了1500公里长、万仞巍峨、千峰耸立的太行山。
红旗渠的壮举至今屹立在太行山的腰际,像一条彩带高悬云端,日夜从千里之外的张卓取水。每次走近红旗渠,我都会感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心中激荡。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震撼,尤其是当你徜徉在太行山间,触摸着悬崖峭壁上的紫色岩石,凝视着这人工之手打磨重排的山川壮举,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超越这样的苦难,没有什么成就是人们无法争取的,没有什么目标是人们通过努力无法达到的。
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事迹,伟大的人在背后创造伟大的事迹。我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依然怀念三位书记。群众眼中的三书记是指兰考的焦、辉县的郑永和、林州的杨贵。提到红旗渠就不得不提到杨贵。在红旗渠展览馆,曾经看到一段话,“如果红旗渠水不能顺利从山西引入临县,那么红旗渠工程就是浪费人和钱。我和县长李贵要跳下太行山感谢临县百万百姓。”说这话的是时任临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当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人们不断质疑修起来的运河能否从山西引水。杨贵老书记以一个共产党人求水的勇气和担当,大声回应了人们的质疑,坚定了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感情?在杨贵书记的身上,我读到了责任和担当。这个责任是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选择,这个责任是临县重新整理河山的伟大壮举。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怀,千百年来顺流而下的浑浊的漳河,才能逼上水青山,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间流淌1500公里,滴落滋养着普通人的烟火,在贫瘠的太行山间点燃了希望之光。
在太行山红旗渠青年洞,你会发现每段渠首的青石上刻着一张责任状,上面清楚地写明了修渠的公社、时间、长度、负责人。在红旗渠沿岸的沈工店铺里,可以看到当年运河建设者的劳作画面,以石为床,以山川卷帘门,以星月为榻,劈山凿石,提纤夯土。在《红旗渠》这部剧里,可以听到当年运河建设者常说的一句话,“吃好,干好”。太行山间的红旗渠为什么能创造持续60年的奇迹?在太行山间的红旗渠流水中,在那一群砌石夯土的修渠民工中,我们再次读到了责任与担当。临县老一辈人在党的领导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十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苦奋斗,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坚忍不拔,换来了隔山劈太行山、隔漳河的历史丰碑。风雨侵蚀了50年。这期间无数植被枯萎,无数岩石开裂,但这份责任和担当随着红旗渠工程的耐久性传承至今。
回顾过去,从过去中学习。当前,人民法院工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关键时期。为人民正义掌管人类生死自由,权衡天下利益得失,关系人民疾苦,责任重于泰山。司法过程也是一个“修渠”的过程,司法工程要像红旗渠一样坚固,否则就是“浪费民财”,害人害己。要像运河建设者一样,在不同的司法岗位上勇于担当、勇于负责,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解决人民群众心中的烦恼和困难,努力准确锻造每一个案件的事实基石,挖掘所学并努力厘清案件的法律责任,敢于在大小卷宗中为人民群众背书,用一把心尺衡量是非曲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