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如何调理,痰与瘀的关系

简介:许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病学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他致力于研究黄奇的艺术,并有一点了解。本文分享了他对皮肤科七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 喜、怒、忧、思、悲、惧、惊称为七情,是人们

简介:许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病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他致力于研究黄奇的艺术,并有一点了解。本文分享了他对皮肤科七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

喜、怒、忧、思、悲、惧、惊称为七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正常的精神意识活动。

但长期的精神刺激或严重的精神创伤会影响脏腑功能失调,是内伤的主要因素。

临床上,情志为病,多因怒伤肝、焦虑伤脾,以及五情过度郁结,日积月累,气血经络不通所致,如斑秃、牛皮癣(疔疮)、神经性皮炎(疮)等。

在治疗上,一定要遵循“七情之伤,虽分五脏,必归于心”的原则,处处兼顾心的治疗,才能得要领。

但从皮肤病的角度来看,侧重于痰瘀。

运用痰浊药的体会

一个

痰浊的致病特点

痰是血、气、津液不清,熏蒸所致。主要原因有五:一是饮食的消化和六淫之感,使脾、肺、胃升降失调,导致饮食消化不清;二是多吃甜腻的茶酒;第三,脾胃阳虚,湿郁所致;第四,因为抑郁,气火不舒服,蒸;第五,肾虚水泛成痰。痰是一种病,涉及面相当广。这是因为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在,要么在脏腑,要么在经络。

对此,张景岳曾有一句名言:“痰是百病之源,怪病皆由痰生。”在皮肤病学领域,重点是讨论由周皮外的痰引起的结节、囊肿和肥大性瘢痕。

在具体的治疗上,朱丹溪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痰若在皮内膜外,则周身行军,肿而白,滞而不痛,宜导而疏之。痰火消时,身体小而红,疼得厉害。宜解毒清火。”

朱的话虽不能概括全貌,但指明了立法用药的方向。前者面色白,宜治化滞;后者面色痛苦,应治疗清火解毒。

结合皮肤科的临床实践,每当看到一个肿块,往往会全身化,躯干和四肢均可见到,但下肢多见。皮损在皮内膜外,可触及大小不一的结节或囊肿,肤色白或红。摸肿块时,可推可不推,可硬可软。

鉴于痰引发的疾病众多,在具体应用中要掌握一些祛痰药的特殊功效。

现将相关文献总结如下,仅供参考:浙贝母润肺治虚寒痰,浙贝母除风火痰,杏仁除寒痰,白附子除风痰,瓜蒌清痰,阿胶除虚痰,硝石除痰解毒,半夏除痰,旋覆花治血痰,苍术除痰成胶囊,远志清痰开窍。枳实可化痰,僵蚕可除不利结之痰,白芥子可除肋下寒结之痰,天南星可除经络中风之痰,常山可除痰结,狼毒可除痰瘾,全蝎可除风震之痰,白矾可除风热之痰,青黛可治膈之痰。

2

祛痰药物的亮点

常用中药有浙贝母、夏枯草、昆布、海藻、茯苓、牡蛎、山慈菇、香附、蜈蚣、玄参、青皮、陈皮、姜半夏、黄药子、僵蚕、青礞石、胆南星、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炒紫苏、远志、蛤粉等。

痰瘀如何调理,痰与瘀的关系简介

许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病学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在北京、上海、湖北、英国等地出版中医皮肤科、临床总结、用药经验、医学科普等书籍20部。

这本书由五部分组成。专著有《结缔组织病》、《性传播皮肤病》、《赵炳南笔记》、《皮肤病针灸治疗》、《手足皮肤病》、《用药经验》、《皮肤科手册》等。医学论文选自许教授自1962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临床经验书评。《临证篇》是一篇临床总结和病例报告,收录了老徐的病例分析和用药经验,较好地体现了中医所倡导的理论、方法、方剂、药物相结合的学术理念。方剂学一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名方的认识,主要是老徐运用《伤寒论》部分方剂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和体会。其中尤为喜爱的是先生提供的经验方《炼丸》《炼星消丸》《炼小丸》,另一个是多年临床使用的内外兼治验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593.html

(0)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 2024-04-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