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大同五洲山脚下的云冈石窟,很多人都在驻足凝视第20窟标志性的露天大佛。“这尊佛像是北魏早期作品。高鼻、深目、直肩,具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表现出鲜卑人粗犷豪放、雄浑有力的气质。”云冈研究院高级讲师赵润芳说。
为什么云冈石窟的造像如此吸引人?在解说员的介绍下,记者对云冈石窟的了解更加立体。文明汇聚凝结成艺术的宝库,或许,正是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让一座雕像在千年后依然吸引着人们驻足。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一座集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佛教艺术、石雕艺术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云冈石窟用学术研究支撑文化自信,用考古证据给出历史答案,深挖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把住文化传承的脉搏。
看啊!洞壁之上,艺伎在天空中飞舞,手持各种乐器,宛如一支交响乐团。在被称为“音乐洞穴”的第十二个洞穴中,生动美丽的形状显示了中国建筑和服装的艺术风格。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卓认为,多元融合的风格是云冈石窟的一大特色。从第六窟最早的尚未脱离“胡、范面貌”的佛像,到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外壁众多佛龛的造像,完全由范变为夏——艺术风格的变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入交流与交融。
洞穴及其内容的发掘堪称一部历史,也道出了国家不可分割、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分、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在云冈石窟历史博物馆里,有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初,石窟坍塌被盗,画面一片荒凉;一份记录显示,云冈艺术近年来借助3D打印等技术走向各地,延伸了其文化生命力。从衰落到繁荣,洞穴情况的变化有力地证明,只有国家统一繁荣,文明才能更好地保持连续性。换句话说,只有更加注重文明的延续,才能凝心聚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无论是深入了解胡汉杂居文化、民族交融的历史内涵,还是实地感受瑰丽、精致、柔美的艺术氛围,人们在参观云冈石窟的过程中领略文化意蕴,坚定文化自信。如今,随着对石窟艺术文化精髓挖掘的深入,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一文化遗产散发着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置身石窟前,犹如进入一条历史文化隧道,让人缅怀过去,汲取精神养料。
采访结束时,记者听到工作人员的一句感慨:“每天傍晚,看到夕阳的余晖斜照在石窟上,就能感受到一种特别沉重的感觉。”是的,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已经超越了本土文化、血缘、宗教信仰等。,而且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里。每次面对文化遗产驻足,总有一种和而不同、共同共鸣的感觉在心中回荡。这是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者是本报山西分社记者)《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3日05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