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甘肃7月18日电(通讯员李凤杰)7月15日,兰州理工大学实践队赴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开展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西北地区普通话推广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在这里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实践,增强人们的普及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将普通话推广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推广普通话,四海一家。
这是团队来到东乡县的第一天。早上八点,领队丁志阳和队员们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下午,实践队到达目的地,与当地村长取得了联系。交谈中,东乡县村长首先感受到普通话的交流给村子的发展振兴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村长告诉我们,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村的普通话在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给当时精准扶贫中语言自身价值的表达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对乡村振兴过程中语言功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村民遇到外地来的人甚至难以有效沟通,只能猜测他们的意思。但自从普通话逐渐普及后,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到东乡县,他们能够及时沟通,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现在东乡县写下了从特色产业到职业教育的新篇章,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普及普通话,绽放文明之花。
队伍来到东乡县城的第二天上午,就去了东乡民族中学,进学校,进操场,进教室推广普通话。实践团队面向全体师生开展读经等阅读活动。在二年级三班,他们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挑选经典片段,与孩子们一起开展阅读活动。活动中,实践队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既通过讲述文字的演变历史让孩子们了解了汉字和语言的变化,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和互相提问,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浓厚兴趣。
(图为实践队员在班里为当地中小学生推广普通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凤杰供图)
在操场上,实践队成员随机调查采访了当地群众对普通话的认识和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发现普通话在当地的普及率不是很高,当地还存在语言宣传教育不到位、普通话环境缺失、被推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为了深入了解临夏东乡县推广普通话的情况,实践小组分组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走在大街小巷之间,偶尔能看到小孩子在玩耍,他们也会用普通话交流,走进村民家中。他们提起农村这几年的变化,也经常讲家乡快速发展的故事,对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赞不绝口。
(图为实践队员在当地乡镇随机走访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凤杰供图)接着,实践队根据实际调研,以推广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制定了推广普及的墙绘方案,根据设计稿进行构图、上色、绘画,在墙上开展推广普及活动,营造推广普及的文化氛围。结合当地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总结推广过程中需要的法律常识,并结合实际法律案例进行宣传和讲解,让当地居民轻松了解推广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推动语言驱动乡村振兴,充分挖掘潜力。
学好普通话,振兴中华。
东乡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山区村庄,外语和交通都极其不便。现在东乡、存荣村山清水秀,产业势头好,村民都竖起大拇指。村党组织利用周边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图为从业者看望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凤杰供图)
这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拜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东乡族擀面杖是当地传承的民族非物质文化。实践队找到了传承人,和他们交流,了解了毡卷的技术和方法。王爷爷讲述了毡卷千年的过程。过去,卷毡工人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搬出窑洞,不再依附于土炕,于是毛毡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面杖的工人越来越少,擀面杖这一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团队成员与毛毡制作者沟通后,决定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打造毛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属品牌形象,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助力文化旅游的融合,凸显文化资源开发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带动作用。
(图为队员返璞归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凤杰供图)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发现,少数民族与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还存在很多问题。团队通过调研、宣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普通话,引导当地群众自觉加入说好普通话的行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