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大玉泉校区出发,向南行驶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这里山青水秀,竹海连绵。浙江大学的师生正在这里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边走边研究,教与学,思与行,在“绿水蜿蜒而去,青山相对”中展开
从过去以“卖石头”为生,到现在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余村的变化让学生们对“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程老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傅夏贤表示,“0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对历史的把握和对现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有让他们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亲身参与国家的变化,才能感受到70年的伟大历程和生动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家心中的中国梦,理解年轻一代的使命。
理论最大的魅力是历史穿透力,最大的推动力是现实解释力。只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进头脑。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点,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的现象、经历、人物,应该成为浙大学生的广阔课堂。”付夏贤认为,思政课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抬头率是第一步,点头率更重要。学生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去思考,去收获,去共鸣。
“当年的矿在哪里?”“大家都是怎么富起来的?”“年收入多少?”走进农家庭院,学生们与当地农民交谈。由此,余村发展的历史一步步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陈林英感慨地说:“追求余村的发展,我们从山区巨变的一个缩影中,理解了浙江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圆梦的奋斗。”
如何让读线不一样,不走马观花?在浙大,除了有老师现场教学观摩和带领学习外,学校还抽出课时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案例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联系课堂内外,剖析“最多跑一次”改革、农村文化礼堂、互联网法庭等生动案例,深入了解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动物科学学院本科生约翰·杨(John young)对桐庐县递铺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印象深刻:“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除了课程之外,john young的团队还制作了“美丽迪普”的宣传单,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那里美丽的山、水、景。
新时期浙大学生的实践早已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畴。这两天,机械学院的硕士生潘家凤准备去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译者陈望道故居,开始一次寻找思想起源的旅行。“出发前,我只需要通过学校平台预约,就可以获得包括路线、行程、宣讲等一系列‘一揽子’服务。”潘家峰说,“这大大解决了读书之旅的后顾之忧,也让‘红色之旅’成为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建立了20个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现场教学基地。“这20个基地的评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们利用一个暑假,从104个备选方案中摸索出来的。”浙江大学党委研究与产业处副处长陈凯旋表示,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又一批学生参与了一个个学生式思政基地的设计、展示和创建,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了解浙江,感知中国。
(易科可以参与写作)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4日05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