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归的含义,彩云之南上一句是什么

[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新篇章] 彩云之南,人心聚拢,相依相偎。 ——追寻云南边疆各民族的足迹,共同打造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光明日报记者张勇 “要把

[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新篇章]

彩云之南,人心聚拢,相依相偎。

——追寻云南边疆各民族的足迹,共同打造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光明日报记者张勇

“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把建设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让各族人民在精神上凝心聚力、相依相偎”。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指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深入人心。从巍峨的高黎贡山到神秘的阿瓦山,边疆各族人民的英雄故事到处流传。从波澜壮阔的怒江到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无不凝聚着各族兄弟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意识。

誓言碑讲述了民族团结的故事

“我们26个民族的代表,同心同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个碑文是70年前刻在云南省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言碑上的。历经风雨沧桑,碑文依然清晰可辨。

1951年元旦,普洱兄弟全国代表大会在宁洱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48名党政军和各族代表分别用傣语、拉祜语拼音和汉语在民族团结誓词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取得胜利的重要物证,是云南各族人民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云南行政学院讲师马说。

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工作人员苏梅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约有10万人参观普洱民族团结宣誓碑。宣誓碑已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花灯歌舞剧《誓言》已经排好了,电影《誓言》正在拍摄,还将编一本誓言碑科普读本,讲述誓言碑的传奇故事。

记者来到了茶香四溢的宁洱县前岗村。这是方的故乡。70年前,年仅21岁的方作为哈尼族代表在誓词碑上签字。60多年后,方经常在壁炉旁给哈尼族村民讲誓言碑和民族团结的故事,他的壁炉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壁炉夜校”。几年前,年近九旬的方还在壁炉旁宣传扶贫政策。他带领村民建起了新房子、电站、道路、茶园,摘掉了穷帽子。现在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斯里兰卡人民已经去世。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民族团结誓言碑的故事,希望我们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过上好日子!父亲去世后,我接过接力棒,继续承担宣誓碑志愿翻译的工作。”方的儿子方彩兵告诉记者。

普洱市百岁傣族老人道正昌,在党内已光荣66年。曾随团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大典,见证民族团结宣誓的丰碑。退休后,他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政策,把老照片捐给了博物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照,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道正昌给年轻党员上党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讲党史。

纪念碑见证了卫国戍边的精神。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资源,我的先辈们破头流血,绝不让侵略者破坏我们的家园!”抗英后裔、滇西南沧源县半红村老支书胡德学在半红抗英遗址纪念碑前对记者说。

1934年,英军入侵班洪、班劳的佤族山区,佤族部落首领宣誓与西南人民志愿军共同抗击英军。八十八名佤族儿女战死沙场,三十名志愿军战士在佤族山上洒下热血…

如今,在毗邻中缅边境的沧源县邦劳村,矗立着一座班劳回归纪念碑,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上世纪50年代保家卫国等佤族领导人写给中共中央的书信。“这封信上说班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班老自古就是中国的。班老人民的心永远不变!请毛主席派军队保护我们!”佤族老乡包永华哽咽着说。

班老瓦人还在守卫着祖国的边陲。佤族村民、班老乡办外事办事员肖中华告诉记者,班老乡有5名办事员守着7个界碑。他做了25年的界碑员,负责159个界碑到160个界碑的边界线巡逻,长达15.8公里。“巡逻一次要两天,有的山上还有狼。村里的护林员经常和我一起巡逻。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生命来保卫国家。今天我们也要守卫边境!”

肖中华家在班里搞村委会的队,位于南滚河边,距离159号界碑只有100米。板角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强讲述了南南海村民小组的由来:过去,偏远的159号界碑附近没有村子,经常有外地的人越境种地。为了保住界碑和国家,政府从1990年开始将佤族村民转移到那里,从3户增加到现在的33户,并派出医疗队根除疟疾,修复道路,村民种植橡胶,养鸡。

“30多年来,燕那海村的人民坚持守卫边境。前年全村都脱贫了。在我们庐山,真实地反映了边疆人民心中对党的憧憬,党的光辉照耀边疆。”王强后悔了。

“要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把班洪建设成为全省家喻户晓的红色教育典型,弘扬班洪先辈对天下兴亡负责的家国情怀。”半红乡党委副书记罗令友说。

“在不断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云南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心中。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逐渐从一个舒适的群体变成了一个自觉的群体。”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佳吉说。

这座纪念碑铭刻着边疆人民对党的忠诚。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韩猛镇橄榄坝的澜沧江渡口,矗立着一座5米高的横渡澜沧江纪念碑。在离渡口10多里的阿呆村满团,还有一座满团联席会议纪念碑。

1950年2月,南方解放军和滇、桂、黔边纵队追击国民党残余,进入西双版纳。戴赵静哈昭存信要求解放军渡河解放西双版纳。赵存信还成立了阿呆船工队,筹集木船和竹筏,帮助人民解放军渡过澜沧江。西双版纳很快解放了,留在了祖国的怀抱里。

“当时我曾祖父为解放军运送伤员。现在我每天都给游客讲纪念碑和西双版纳解放的故事。”满团村青年评论员余光祥说。现在满团村早已脱贫,西双版纳也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澜沧江边的景洪高庄也成为了繁华的不夜城。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景洪市,与边境各族人民一起庆祝傣族新年泼水节。他还考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的橡胶园,鼓励各族人民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第二大橡胶基地。今天,景洪市的满婷公园里有一座周总理洒水的铜像。在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还有周总理视察热作纪念碑和中缅总理会晤纪念碑。各族群众和学生前来参观的络绎不绝。

“西双版纳各族儿女对周总理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党的光辉照耀边疆、边疆人民向党看齐的典范!”西双版纳州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燕芬说。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家国情怀

历经沧桑的英雄纪念碑,表现了边疆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使在今天,他们也激励着边境地区的各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开展禁毒战争,摆脱贫困,构筑边境疫情防控防线…

去年以来,中缅边境疫情形势严峻,普洱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龚欣乡板文村塘库1组有4公里的边境线,村民们每天轮流在4个卡点值守巡逻。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村组一直带队巡逻边境,与村民一起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一家五口人,四人来自警察路。一门两忠,忠勇。”这首诗讲述了张从顺和张子全在滇西的英雄故事。1994年8月,镇康县公安局军农派出所所长张从顺在边境抓捕毒贩时英勇牺牲。后来他的三个儿子都加入了警察,三儿子张子全也主动加入了禁毒事业。2020年12月,张子全突然牺牲在办案一线。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说:“云南一直把誓师碑、片马、班洪、景洪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普及内容,坚定了云南各族人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信心,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固感。”

今年以来,云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旧址遗迹打造成党和国家历史课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党为党在边疆人民心中闪耀”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4日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862.html

(0)
上一篇 2024-04-01
下一篇 2024-04-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