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谢丽霞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回顾历史,我们推进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现代化,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性才能真正充分实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质量的有效提高和数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但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彰显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构建发展新格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三年来,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新格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发展新格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两个维度研究和布局:一是加快补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确保国民经济流通顺畅;二是增强国内大周期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大周期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制度障碍,开辟国内国际高级要素资源循环流动之路,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放眼全球形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再看国内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济发展面临科技创新能力弱、供给体系质量低、资源消耗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深化改革。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无论在哪里建国,都必须遵守这个制度.”推进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活力。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坚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激发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党的奋斗方向,团结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神话,为世界上那些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自觉,始终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消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家机构改革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优化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和机制,确保了中国现代化的利益协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更好地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提出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激发中国现代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国家机构改革为抓手,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力、执行力和推进力。
推进法治体系建设,以法治现代化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考虑和部署。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法律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法治保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对法治体制改革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法治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提高各领域法治水平,确保在法治框架下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具活力的社会环境
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需要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充满活力的建设主体。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人才支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党中央一直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把培育更具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注重发挥国有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营造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稳定民营企业投资发展预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和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创业提供广阔舞台,创造改革红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才支撑能力。成才需要功德,需要行业广泛。人才是富国之本、兴国之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中国的人才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推进中国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力和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切实打通科技与经济转移转化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深化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作者是新时代习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党建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