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一直是国内外各类学校的座右铭,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要生存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校,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服务好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服务水平。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到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上。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创新精神,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要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操作能力。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高校的教育环境应充满学术氛围,探究式教学应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讨论、争鸣、实验、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应成为师生的习惯,营造有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校风的主体,这就要求高校形成重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树立鼓励创新实践的校风和学风,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保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从教育教学的具体层面看,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树立强化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理念;要改变教学模式的传统教育观念,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基础上,树立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新理念;要改变单纯依靠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树立在保证教师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理念;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育观念,建立理论教学基础,注重产学研结合,变“做中学”为“做中学”,变“静态学”为“动态学”,变“死学”为“活学”,加强“三基教育”,即“实践基地”,改变大学终极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多学科教育理念, 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融合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成为既能做人,又能做事、学习、处理各种矛盾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创造必须以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为保障,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只有改进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才能突破传统管理的束缚,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要努力做到通才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统一,授业解惑与启发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富有个性,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必然需要新的制度来保证其实现。同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也要考虑前瞻性、特色性、有效性、开放性、民主性、强制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为师生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致力于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认识和探索,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营造有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如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轮班制等,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
改进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关键是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应具有务实、创新、严谨、自律的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弘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要先自强,教育者要先自律。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高等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发展;高等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高等教育艺术是指高度科学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高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他们的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技能、教育智慧的高度体现和集中反映。高等教育艺术的改革与创新是对传统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扬弃,是对传统教育艺术和形式的超越。要求教师对受教育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善于把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合最好的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等教育技术,运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及其产品,最有效地传播最新的知识成果。
高校教师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教师的角色应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组织、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和开发潜能;要强调师德、人品、学识、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进创造机会和条件。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因此,突出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营造自我调节氛围,宽松学术环境,为教师提供定期专业培训和完善服务,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个性化和人性化管理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原则。高等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内化社会经验,外化个体经验,进行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只有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不同的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能保证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教育个性化的目的,教育个性化是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手段。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而极大地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第一,真正把学生当“人”,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人格,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二是要注意把学生当“未成年人”看待,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第三,要认真对待学生这个“不完美的人”,充分理解和包容学生的情绪冲动和偶尔的过激行为。
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导师制作为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重要举措,应该得到加强,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学习方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分制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管理制度,应积极推广。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和导师制,特别强调学生的选择权(选课、选导师、选专业等。).学分制赋予学生极大的自主安排课程、自主学习方式和灵活考试方式的权利,鼓励学生跨专业参加科技活动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制度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和决策。
(3)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强调个性。
考试管理系统是高校重要的管理系统之一。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单调,内容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点,忽视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局限于教材,忽视了相关知识的渗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挥空,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指导,不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术性、研究性和探索性。课程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取决于考核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是否鼓励学生查阅文献,是否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归纳、理解和学习能力,是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板僵化的考试方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授、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简单的重复上。因此,考试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春玲,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文是湖北工业大学2022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史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