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波(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寄予希望,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揣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立志做有理想、勇于担当、吃苦耐劳、乐于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之一,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学习与理解”上,而应以此为原点,通过高阶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功能化和素养化,在推进”大思政”建设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大单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帮助青少年成长。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小学与《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衔接最直接的课程,是实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认识大局,尊重法治,培养美德;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中三科教材之一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也将课程素养作为基本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规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即“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将课程内容界定为六大主题,即承担复兴重任、成就时代新人(导论)、领悟人生真谛和把握人生方向、追求崇高理想和坚定崇高信仰、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中华精神、明确价值要求和践行价值标准、遵守道德规范和锤炼品德、学习法治提高法治素质。教材呈现更加生动活泼,增加成语、拓展、图解、辨析四个栏目,拓展大学生知识视野,训练思维,了解党、国家、世界,坚定价值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拓展生动有效的素材,赋予教材以“生命”,从而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与经典、教材、现实对话,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志向、骨气、信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帮助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大规模单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激励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朋友、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的引路人”。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知识应该是“培养的”,而不是“惰性的”;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并能转移到生活中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实现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北师大韩震教授在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原因时,认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比较笼统,导致在微观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教育目标。由于在学习内容上缺乏良好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和学科本质内涵的挖掘,导致大学生习得性不足。因此,有必要整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单元知识层次,凝练大概念,引导学生在结构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深化学生对该课程作为“独立学科”和“重点课程”的价值认同。
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构建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耦合教学实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科素养”保持连续性。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课程内容碎片化,核心素养培养主线不突出,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获得感,学习成果停留在考试层面,缺乏现实迁移。本文在探索“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校内与校外”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大概念整合”和“话题驱动”,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科素养”保持连续性,尝试探索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的主线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众参与”作为四大核心素质,分别对应着中国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精神和社会参与。“大单元教学”教学理论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活动课程为框架,以专题设置为形式,讲述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第二,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问题驱动双课题教学。思政课的“大老师”来自各行各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人才,有专业的眼光。他们倾向于根据大单位的“大概念”而不是细节上的“知识点”来选择生动的案例和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参与的真实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的设计基础上,注重学生“学”的设计,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问题驱动的双主体教学。“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构建碎片化知识的结构,理清关系,总结规律,从而确立每个大单元教学的伟大任务。大型教学设计要让学生获得“先有森林,后有树木”的整体感。围绕大概念设计单元教学,不仅要构建大概念控制下的单元知识层次结构,还要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基本单元问题、单元学习过程和关键单元任务。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融入了党和国家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明确部署。教学以“全面坚持依法治国”为“单元主题”;“子理念”包括法律思维、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按照“从抽象概念逐渐过渡到现实迁移”的课程设计思路,以“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为“基本问题”,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设计”,即“话题讨论”。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如何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案例分析”依托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多维比较”客观辩证地评价古今中外法律文本的演变,分析著名案例;“实地考察”注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学生自主选题,通过庭审、旁听、模拟审判等方式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传递》回答了“大学生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素养”等问题。通过主题式教学,增加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建立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自觉的知识”。
(本文是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教学研究项目“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思政课’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22JDSZK041)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