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叛逆”而头疼。总想找些办法“修理”孩子。
其实孩子的叛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父母把握好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叛逆,但作为父母,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
我经历过上千个关于孩子“叛逆”的案例,有自己的经验和总结。最近被一篇描写少年寻找自我的文章深深打动。
其实孩子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内心都有叛逆的倾向。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叛逆只是暂时的。只有经过这种暂时的挣扎和痛苦,孩子才会逐渐成熟,才会真正理解父母的用心。
《少年》这篇文章,题目是《少年》,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的故事。虽然男孩还是满满的稚气,但他高大的身躯已经变成了大人。他妈妈只到了他肩膀的高度,他爸爸就开始仰视他了。
叛逆成了他和父母沟通的一种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促膝谈心,问他为什么不再聪明了。
男孩说:“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你控制的棋子了。”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找到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找?”
“一个袋子,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的庇护,找到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男孩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出走。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这个少年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再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唠叨了。当然没有父母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城市,500块钱很快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消失了。看着缩水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会被人嘲笑,我只好忍气吞声。
为了生存,这个很少在家自己洗衣服的少年开始在一些小店打工。
辛苦了一天,只为了吃一顿热饭,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一点都不珍惜的东西,伴随着少年叛逆在那个远离家乡的城市的成长。
春天去秋来,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少年在餐馆洗过碗,在大公司当过保安,在酒店当过门卫,在夜市当过摊贩……
少年的手在忙碌的生活中终于布满了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受着世界的煎熬,渐渐明白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自己谨慎的爱。
终于,在新年来临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他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头,是父亲激动的声音,母亲喜悦的抽泣声。父亲说:“找到想要的就回来。”挂断电话的那一刻,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包里多了两件给父母的内衣,包装简单又好看。这是一个懂事的儿子,亲手给父母买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此结束。
但是少年的成长还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但却是最关键的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心真的长大了。
为什么要叛逆不轻浮?怎么可能年轻,怎么可能狂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萌动。
孩子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可,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向世界展示自己已经长大,在父母眼中不再是孩子,不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
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信任孩子,以“人性本善”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大多数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像毛毛虫不破茧而出就成不了美丽的蝴蝶。
但是大部分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叛逆时,并不能像毛毛虫一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相反,我感到无比的苦恼,深深的害怕这种叛逆不仅会打破成年人通常的权威,还会打破成人世界的现有秩序。
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叛乱
都来自于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们面对的是什么,
除了他固有的生理和心理限制之外,
周围也有大人刻意搭建的各种限制。
曾几何时,他意识不到这种束缚和限制,即使意识到,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看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己在迷雾中跃跃欲试。
但是成年人的限制那么严密,坚不可摧,成长的力量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知识的束缚。
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在经历蜕变,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会有各种叛逆的举动,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
我们在指责孩子叛逆的同时,也暴露了这种叛逆的根源:由过度呵护演变而来的控制和压抑。
正是这种看似善良温柔的束缚,让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国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和家庭。
所以,父母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家里有了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长会觉得烦恼无穷,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这时候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听父母的话,有时甚至会顶撞父母,做出各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情。许多父母经常对他们的孩子感到愤怒和憎恨。
在这个阶段到来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服从,那么十有八九,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进一步增强。
因为时代在变,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总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关心、沟通和理解才是找到问题根源的唯一途径。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需要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拾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权力”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安抚孩子的叛逆。
我们是朋友。我有一个学生家长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女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她告诉我,平时和女儿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会因为意见分歧发生争执。如果事后她认为自己批评女儿错了错了,就会主动认错。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拒绝,也不加思考地判断。
哪怕是一个很荒唐的要求,经过深思熟虑后,她也会作为一件事来回应和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白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会在很多事情上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的意见不好,他也会认真倾听,和她讨论。
即使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者“我建议……”,至少在形式上,给她留下一个独立的空学习、思考和理解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这位母亲其实是在贯彻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除非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愿意自动充当孩子。
这样的父母总是支持和肯定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会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对孩子改正的态度总是抱着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把孩子当成另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孩子。
一个故事:两个即将长大的孩子要求父母搬出去。一个孩子的父亲说:“怎么了?家里没你的地方,你就呆在这里吧!”另一个孩子的父亲说:“你真的想过吗?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谁知,结果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仅没能阻止孩子离开家庭,还和孩子产生了很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让孩子留了下来。
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如此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呆在家里没有意义,还不如早点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完全不同。当他提出要搬出去时,他父亲不仅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在家里其实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了。
孩子有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这其实是值得欣慰的。如果他事事都依赖父母,那真令人担忧!
试想一个孩子长大了,二三十岁了,还在“啃老”,还在依赖父母,还不能独立生存。老父母抱怨孩子没用,让人失望,但无济于事。孩子们被遗弃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
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愿意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权威。”
只有暂时摆脱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人”的姿态面对另一个“人”的奋斗。
很多家长担心这种教育会是放纵,让他们为所欲为。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孩子无拘无束。如前面的例子所示,真正的约束完全不需要权力或威严。
因为孩子正在挣扎成长,最需要别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这是形成自我概念和启发思想的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到影响。
可惜很多家长总是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往往会用绝对的压制,结果不仅仅是叛逆。
所以我们的孩子被我们的不理解推得越来越远。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是认清一个道理:不是谁叛逆了谁,而是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要“活得高”。
我们当然会感到痛苦,但愤怒是不必要的。如果他走对了方向,我们要以生命承载者的心情乐观;如果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应该立即赶到那里,帮助他从困境中爬起来。
允许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归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伴侣,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因为虽然他是我们的孩子,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这段人生旅途上,他最终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感谢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如果您认为本文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关注、转发、收藏和赞赏!有问题可以留言评论或者私信。我会全心全意为你解决它们。感谢有你一路相伴,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