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建华,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尤其需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目的。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人心、温暖人心、修正人心、凝聚人心,并不容易。一方面需要深度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度的接受和实践。
在认知上,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理论阐释和理性认知不足的问题。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理论上令人信服,才能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从而为民众所信服和追求。马克思说:“只要理论使人信服,就能掌握群众;只要理论透彻,就能让人信服。“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必须加强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深奥的理论为大众所理解、所能理解、所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论阐释,才能使人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单个范畴上都感到“合理”,从内心得到认同,从而以理服人,以理会心。一般来说,公众在接受某种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是表面上被动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然后慢慢过渡到主动接受价值体系中的观点和态度,并据此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最终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和接受这一体系,从而将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个体的价值观中,成为其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在理性的层面上认可和认同。只有在被理论说服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开始理性思考,认同其本质,对照并唤醒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了深刻、全面、正确的理性认知,人们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科学判断和坚定的政治观点。这种认知只有建立在理论的彻底性之上,才具有吸引力、主导性和穿透力。因此,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机制,必须通过理论彻底说服,引导人们达成理性共识,并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认同。这不仅需要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准确、令人信服的阐述,也需要努力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始终离不开全社会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因为只有在理性的层面上理解才能认同,只有认同才能入心。
情感上,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体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充分认同的基础上,情感上产生肯定、信任、热情、追求等积极的情感因素,理性认同进一步转化为情感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关键。价值认同是一个从外到内,从认知到情感到意志,从观念到行为的连续过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价值认同不仅要对认同什么价值观、为什么认同、如何认同等有基本的理性认识。,还要求价值主体在价值活动中具有丰富的个体和群体情感体验。因为从微观层面来说,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存在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一个人的情感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水平,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心态和生活质量。从宏观上看,情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形成的承担者。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要强化群体的积极情感体验,比如在抗击疫情中体验专业、友善,在精准扶贫中体验公平,在司法实践中体验公正,等等。但是群体认同有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般来说,在积极的社会认同驱动下,群体倾向于在自利维度上扩张。因此,要特别注意化解负面情绪体验,防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群体“替罪羊”现象。因为群体是建立在对自己群体的热爱之上的,当群体内部的积极社会认同被忽视和削弱时,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重新建立群体的积极认同,那么问题往往会归咎于他人。特别是一旦某些群体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方面,比如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体验到特权和歧视,他们就可能把矛头指向那些直接带给他们这种负面情绪体验的群体。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真正深入人心。
在传播上,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渗透。有两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一种是分层传播,指的是从占据信息、知识、媒体优势的精英阶层向大众的定向传播。另一种是点对点传播,是指大众在接受、消化、传播和反馈精英传播的信息时,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价值观进行的解读或误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就要进一步加大传播力度,增强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直指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实践表明,分层传播主要靠引导。多年来,我国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的领导机制,引导媒体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而且在行动上取得了大量成果。如果说文化市场在引导的同时不断净化,有关部门的“娱乐限令”通过限制电视娱乐节目的数量和播出时间,淘汰了不利于传播健康价值观的低俗节目,同时也催生了励志、和谐、文明、友好的新节目,等等。这些行动自然会有启发或震撼,但同时也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理解它。要注意把我们倡导的东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细节、细节、落实上下功夫。”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的生活,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渗透人心,更好地进入我们的头脑,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各种“微”媒体如火如荼,已经无处不在。微博、微信等媒体虽然以微小的形式存在,但其承载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可以实时、高效地传播。借助微媒体,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像空 qi一样无孔不入,影响深远。
在教育上,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价值观冲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关键任务。因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扣衣服一样。如果第一个按钮错了,其余的按钮都会错。”这就要求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主体,要坚持围绕这个重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知识丰富、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我们注意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但在整体性和融合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要善于以重大社会事件为契机,利用“事件”的普遍性和影响力,从整体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开展了大抗疫精神教育,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自由、平等、专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还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善于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教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身边体现,在心中扎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