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提出了九项具体措施。如今七年过去了,师范生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课程设置、丰富创新教育实习形式、完善多元参与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等方面是否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们将邀请专家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一系列讨论。
————————————————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师范生从“优秀师范生”走向“合格教师”的关键阶段,也被称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高峰实践环节”。自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意见》提出九项具体措施以来,师范生实践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教学学时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应该看到,师范生教育实习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影响了实习的成效。
目前,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实习目标单一化、指导个性化和评价表面化三个方面。
教育实习的目标简单化。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外在表现,与教师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由于实习场的真实性,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学技能的感知也是最直接的。但是,如果教育实践的目标仅仅集中在教学技能上,那就是对教育实践价值的狭隘理解。一些师范生甚至不清楚教育实习的目标。他们只知道每天要去实习学校听课,帮忙批改作业,帮忙班级管理。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更有成效。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想、所为很难最大化。如果把教学技能的提高作为教育实践的唯一目标,师范生就很难深刻理解中小学的教育生态,包括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师生关系的基本格局、教师的知识和教育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而师范生将很难有效内化在师范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
教育实践指导的个性化。在目前的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对师范生的指导程度参差不齐,这一时期师范生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专家型教师参与师范生教学实践指导的比例不高。由于空的去中心化特性,高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因为工作繁忙,需要“跑来跑去”指导实践,而将他们“拒之门外”。中小学校对指导老师的指派是以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尤其是入学考试为前提的,指派的指导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更多地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最后,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指导主要依靠指导教师个人,而不是指导教师的集体结晶。师范生也缺乏实践社区集体讨论、多角度思维碰撞的经验。
对教育实践的评价是肤浅的。虽然大部分师范院校都会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有些评价项目流于表面,内容繁杂,增加了师范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却未能促进师范生实质性专业的有效发展。比如有的实习评价不仅包括师范生到达实习学校的天数,还包括每次到达和离开的具体时间;有的实习评价注重师范生写的教学设计的数量或实习学的单词量,而对具体内容缺乏关注;有些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只关注授课次数,而不关注授课质量和师范生在实践中的发展。这些评价重质轻果轻因,重行为轻思想,未能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实习本身的特点、教育观念和体制因素。因此,可以从教育实习文化建设、教育实习指导机制建设、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优化三个方面来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实践文化氛围。受传统认知理论的影响,师范院校仍然普遍存在智育取向的思想,师范教育体制具有很强的学术取向,通常以封闭或半封闭的方式教育师范生,具有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文化氛围。虽然理论知识是师范生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但如果忽视知识的现实来源,缺乏个体经验,师范生将难以有效地移情和内化。因此,要在师范院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实践文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师范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并引导师范生将其转化为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具体化知识。其次,要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师范生关注他人,培养孩子的观。师范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会更注重自己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学习者的接受,导致教育实践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因此,在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关注儿童的习惯,使他们认识到师范课程的学习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儿童的有效发展。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实践观。不能因为极度渴望熟练的教学技能而产生迫切的学徒心态。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机械应用和形象化模仿,会限制师范生的有效发展。师范生既要明确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又要明确教育实习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使教育实习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构建合理的教育实践指导机制。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能否得到有效的指导,对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导教师的投入程度、专业程度和指导深度与教育实践指导的激励机制、支持机制和管理机制有很大关系。因此,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参与教育实践指导,同时要有必要的机制,鼓励师范生实习的中小学聘任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其次,要有完善的支持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把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延伸到实习前后,引导师范生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并加以落实,而不是表面的、机械化的准备;实习结束后,要引导师范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使他们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教育实习中的言行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开展集体讨论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以师范生的教学为切入点,开展研讨班、研究班和儿童研究,并在教学结束后组织深入分析,让师范生在深入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和有效的启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师指导。以机制为保障,充分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合理性,使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超越技术性反思、习得性模仿和自我感知,获得更有效的发展。
优化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评价是实践的指南。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做什么,教师指导的频率和深度,都关系到评价是否合理。目前,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评价虽然注重过程和结果,更多体现在数量上,但师范生实习活动的质量和对教师指导的深度不足,这也是教育评价的难点。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育研究,明确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评价点以及各个评价点的相应要求,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优化后的评价体系不仅将师范生和指导教师从繁杂的文档填写中解放出来,也将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小学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首席学科专家。)
《中国教师报》2023年5月17日第13版。
作者:黄友初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