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黄倩实验学校作为江苏省“创新实验课程基地”和“文理融合课程基地”,课程建设一直受到同行的好评,多次在省级评优评先中名列前茅,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STEM教育先进集体”。褚建国校长说,学校一切改革发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增加师生“技能”的秘籍就藏在学校十几年打磨的“创新实验课”里。
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的“创新实验课”彻底改变了做实验的传统面貌:不再根据书本去验证,而是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校本研修课程和融创课程也改变了传统的课表和课堂风格,引发了师生间积极的“化学反应”。科创,一个有些神秘的词,在黄倩实验学校的学生眼中,与“好玩”和“有趣”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如何炖一个“完美的鸡蛋”,如何做出一杯美味的豆浆,也可能是如何设计如何站在磁悬浮装置上…大家动手,项目学习,家里实验成为学习的常态。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校的“STEM创新实验课程中心”看起来朴实无华,但走进去,却发现有一个洞天。
走进大楼,学科知识点思维导图、重大科技成果介绍等强劲的科普风,来自LED灯箱的灯光。
目前,课程中心开放三层使用:一层生物化学厅,二层物理厅和三层综合厅。包括开放式仪器室、特色实验室、互动体验室、创新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涉及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和VR与3D视听、桌面制造、人工智能、军事科技、数学工程等领域。后续二期项目还将污水处理和现代绿色农业生物工程“微型化”,供学生体验。
与常规实验室不同,黄倩实验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完全以“手脑联动、实践创新”为核心:教室的后面,摆放着各种五金工具、木工工具、电动工具、磨床等。,而且电源线是架空的,一伸手就能把移动电源拉下来。步入“互动体验室”,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座科技馆。这里的大部分设备都是学校师生设计制作的,还有很多学生家庭和校友的捐赠。这些跨学科的体验项目,让外来的“STEM”这个词与当地的氛围联系在一起。
围绕初中物理教材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这里都能看到相关的科普装置,而且大部分都是从侧面画出来的。很多同学对“BP机”、“手机”、压缩机、摩托车发动机等都很陌生。,这些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令人惊讶的是,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却能展现出科学世界的神奇魅力:钢琴练习中常用的几个节拍器,按照一定的位置放在一起,其实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从杂乱的声音变成统一的节奏;一把圈椅和一套滑轮,学生坐着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垂直抬起来;通过计算,将几块磁铁组合起来,产生的力可以悬挂空并顶起一块木板,让学生在上面随意跳跃,真正感受到“磁悬浮”的力量…
“勤于办学,亲力亲为”是黄倩实验学校的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物理就开始制造成套实验设备,为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在第二套创新实验设备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已在千余所中学推广使用。二楼有一个3D影院,足够容纳全班学生。椅子、音箱、功放等设备都是老师从二手市场买来的,但也能呈现环绕音效。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在教具的“原创”上获得了宝贵的动手机会,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课程建设是一体化的。
早在2006年,黄倩实验学校就开始了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创新实验课程基地的建立加快了学科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步伐。着眼于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首次整合强化了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教师将教材中原有的演示实验大部分强化为同步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实验教学突破了“课堂+实验室”的固有模式。
“同学你看,我手里的模型你认识吗?”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们被带进了一堂关于日晷知识的地理课。以前老师可能会把日晷的作用、历史、种类等知识讲完,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强化记忆,但这次课重点是“制作日晷”。每个学生举手,还必须掌握指针的正确角度,日影的长短与时间的关系,保证指针指向正北方向。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一起探索,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黄倩实验学校七年级和八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四个模块的校本研修课程,分别由四位老师授课。这些课程各有特色,或探索生活现象,如“找出豆腐制作的原理”、“自己做豆腐”;或揭示科学奥秘,如“体验神奇的AI”、“人类已知的宇宙”。每门课程都打破学科界限,甚至涉及一些高中知识,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系统学习的开始,让他们对探究产生兴趣,提高思维质量。这比训练他们刷题更有意义。”黄倩实验学校创新实验课程项目负责人蒋峰老师说。
老师比学生先成长。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推进创新实验课程建设。教务处除了对已开发成熟课程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外,还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课程研发中心,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探索开发新的课程内容。
新课程研发之初,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学校招聘的老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这些老师中,使用过电烙铁的不到10%,使用过万用表的更少。利用开发创新实验课程的契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深对探究型课程的理解,已经成为各相关学科带头人的共识。
在学校“STEM创新实验课程中心”门口,矗立着一块石头日晷,是学校从山东定制的。日晷到了学校准备立起来的时候,老师们发现指针的校准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即使对着指南针,方向也是偏离的。老师做了功课才知道原来指针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比如地磁偏角,所在地区的地质磁场等。不动手我真的不知道,但是不动手我不知道科学有多高深!
创新型实验课程强调贴近生活和实际操作,倒逼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比如化学课,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烤软面包”,化学老师需要对发酵的原理和实际操作环境对发酵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很可能被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卡住”。
从创新实验课程基地建设的一路走来,黄倩实验学校的教师不仅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全区、全市范围内,黄倩实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创新实验竞赛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创新实验课程物理项目组骨干成员李老师在学校任教11年。他感慨地说:“我从学校一路过来,从没想过物理课可以这样……”
目前,黄倩实验学校的课程改革正从以科学为主的创新实验课程走向科学与艺术融合,开发覆盖所有学科的”融创”课程。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4日第11版:课程周刊。
作者:袁茵杨海坤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