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是光学折射的一个重要应用。通过实验探索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粗略总结了学生操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凸透镜的焦距无法确定。凸透镜成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焦距和物距的关系来确认成像的规律,所以确定透镜的焦距很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采用了两种方法来测量焦距。方法一:寻找面向太阳光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测量光斑到光心的距离;方法二:利用成像定律,找到相同的成像位置,此时是两倍焦距。在实际实验中,第一种方法测得的焦距误差几乎大于2cm,使得实验结果完全不可靠。分析表明有两个原因。第一,不明白最小最亮的点是什么?其次,第一种方法需要小组合作,一个拿着镜头找光斑,一个拿着标尺实测。两者的分析表明,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差,对量表的阅读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导致实际测量中误差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强行用第二种方法确定焦距,然后进行实验。
2.我说不出是什么样子。老师的指示是寻找一个清晰的放大,或者缩小或者相等。图像的位置是什么,如何确认?正解是找到图像后来回移动屏幕,让学生观察,找到最清晰的位置,也就是真实图像的位置。
3.不知道如何观察形象,总结规律。实验的顺序是找到相同的图像确认焦距,找到缩小的图像,找到放大的图像。屏幕上没有成像的时候有虚像吗?四个步骤。由于等尺寸图像的推进,学生一定程度上很难观察到。但是大部分同学在找形象的时候都是同时动的,没有目的,没有逻辑。他们能不能找到图像就看运气了。少数同学发现,当光源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动时,可以获得成像的进一步规律性。对现象的观察和描写在语文学习中已经教过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景物描写体现了它的层次性或逻辑性。由此发现学生对方法的迁移和应用有很大的障碍。
4.缺乏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所有的实验都需要记录数据,描述现象,总结规律。但是,学生在第一步记录数据时往往会偷懒。每次他们问数据记录在哪里,就找借口记在脑子里。其实根本没有记录数据的意识。或者在记录数据时,没有列表,没有标注单位,导致测量完成后,我都分不清当时记录的是什么,更不要说分析数据,总结结论了。在对图像的描述中,给学生提供了描述图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是直立还是倒置,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模板,并对以上三点进行了描述。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是不知道从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实验报告上一般只有放大图或者缩小图。既不描述图像的颠倒也不描述图像的虚拟现实。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输入输出能力存在很大问题。以上两点使得学生几乎无法通过实验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问题,在实验课上很难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有甚者,长此以往,一些老师放弃学生实验,直接教授规律,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循环,违背了物理的本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