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更好肩负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文化和国家有关。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和思考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充满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我们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
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党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根本指针。
高度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历史自觉。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多年。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深厚的感情,多次用“中华基因”、“中华文化血脉”、“中华精神命脉”、“中华根魂”等字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使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而且闪耀着知古鉴今、启迪未来的思想智慧和人文光芒。
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道路的辩证关系,阐明中国现代化的深厚文化背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它在吸取中华民族五千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在走自己的路时有着巨大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哪里会有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怎么会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必然结果。这条道路的内在遗传密码,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传承古老文明,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他善于借鉴中国文化和思考治国理政,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其善于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维理念和历史智慧。比如,在谈改革创新时,他引用西汉《盐铁论》,说“智者随时代而变,智者因势利导”,强调“要摒弃过时的旧观念,突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生成”;在谈到依法治国时,他引用韩非子的话“奉法者强,奉法者弱,国弱”,强调领导干部要懂法、守法;在谈到与自然、国家、民族的相处之道时,我引用孟子的“物不和,而物也相爱”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来阐明交融共存是天地共存之道,并引用中庸之道的“万物相育而不相害, 而道并行不悖”来引申解释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协调共存发展。 说到责任,告诫各级干部“以天下为己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彻夜苦干;说到党的自我革命,引用苏轼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赞美他的珍贵情怀,号召党员干部以清正廉洁的作风滋养崇高气节,是大党大国领袖的坚定立场和一贯追求…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华文明的优秀特征
生动展示荆楚文化的枢纽地位和长江文明的代表符号。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明确指出这些优秀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仰、历史方位和心灵格局,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刻启示,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形成了重要借鉴,为推动荆楚文化和长江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连续性、卓越的创新性、卓越的统一性、卓越的包容性、卓越的和平性,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整体把握和学术理性评价。五个突出特点,是从不同维度对中华文明内生逻辑和内在机制的系统把握,是对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永不停息,延续至今,是因为其经久不衰的创新性、多元性的统一性、互学互鉴的包容性,孕育出美和而不同的和平,这种和平不仅历久弥新,而且还能换来新的日子,坚定地坚守着故国的新生活。它不仅具有凝聚力,而且开放包容,始终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推动中华文明的产生、成长和繁荣,不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荆楚文化和长江文明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相辉映,交融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融合发展的脉络;荆楚文化以其精湛的物质文明成就、开创性的制度文明成就和辉煌的精神文明成就,为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卓立引以为傲的:从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稻明”,到“灌区百里不求天”的时期;从岳洋、华夏的青铜冶铸技术到曾侯乙的编钟,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表现力;从“彩衣”“五彩斑斓”的丝绣,到历经千年依然光鲜亮丽的漆木柄;从春秋第一郡制到吴起变法。
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主张“人之生,物之有物”的尹吉甫,主张“先成其民,后献身于神”的季梁,“上下求索”,“死而无悔”的伟大爱国者屈原,主张“南强”的老子、庄子,融会贯通、身体力行儒家思想的荀况,“一鸣惊人”、“不争武功”的楚庄王。
人文精神更是历久弥新:启迪山林的进取意识,争先创优的创新创造精神,自上而下求真务实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和谐合作理念,夏以济外的开放包容思维,淳朴勇敢坚韧的英雄气概等。,经历了几千年/kl
全面深刻理解“二次结合”的创新意义
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只有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质,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交相辉映,相互成就,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却高度契合,从而奠定了相互成就的“合”的基础,创造了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活,使通过“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的现代文化形态。立足于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历史深度和更加深厚丰富的文化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开启一场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以坚定的文化主体性,有效地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行动,以自己的力量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是这种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为加快先行区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抓住群众,理论只要透彻,就能说服人。”坚持政治话语的物理化,推进学术话语的大众化。注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阐释,以学术理性的深入阐释系统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以学术理性的有力支撑深入剖析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现象,将学术研究和理论传播与现实民生问题相结合,将学术话语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只有透彻的学术分析,透彻的思想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才能把理论讲清楚,讲清楚给人民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在井冈山用歌谣传播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政策,诠释土地革命,把书面语变成了白话文。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带领人民进行了“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把“高高在上”的执政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生动语言。谈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谈到粮食安全时,他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谈到小康时,他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谈到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时,它提出“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财富”…近年来,湖北省社科院在家乡率先开展社科工作者志愿服务,推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缘”专栏,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不断将创新理论的思想力量推向先行区建设的行动张力,为高水平建设先行区提供了强大力量。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院)
来源:湖北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