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英才脱颖而出呢,英才是如何炼成的

[研究报告] 如何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城市群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情况调查。 作者:李俊凯任荣(北京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学院国际与

[研究报告]

如何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城市群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情况调查。

作者:李俊凯任荣(北京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学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科技服务部主任,高级经济师)

编辑评论/注释

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杰出工程师、伟大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归根到底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目前,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情况如何?本期推出智库报告进行分析。

如何让更多英才脱颖而出呢,英才是如何炼成的北京航天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新华社

高端科技人才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稀缺资源,是培育新型优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为了解我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现状,该报告在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的实践措施、借鉴国际大都市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端科技人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成效显著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也是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地。分析三大城市群吸引和留住高端科技人才的实践举措,借鉴国际发达城市群的相关经验,对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以“首都优势”为特征的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格局

京津冀是中国北方最大、最具活力的区域,在建设世界级人才聚集区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依托北京首都优势资源,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在体制机制上,北京率先成立了省级人才局,成立了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按照“一城一策”原则,为“三城一区”量身定制人才引进办法,开通顶尖科学家创新团队人才引进通道,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和难点。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北京构建了大赛峰会、产业园区、基金“六位一体”的创业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人才一体化方面,北京与天津、河北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7-2030年)》、《京津冀人力资源合作框架协议》等政策文件,打造吴彤画廊、通宝堂等一批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品牌。

■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长三角人才协同发展格局

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严阵人才强国格局中的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长三角以“产业链”为导向,不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首先是以产引智,出台新的人才政策。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重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精准满足区域内产业链人才需求。例如,今年5月,江苏连云港出台《关于加强招才引智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的八项措施(试行)》,聚焦10个重点产业链和52个子产业链,精准吸引产业人才。二是举办品牌展会,聚集高端人才。继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高端论坛和展会。三是实施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籍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要素流动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

“市场需求”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三位一体格局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引进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协调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机制。一是加大对产业领军人才的优惠政策。比如,广州出台了《广州市行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对行业领军人才进行补贴。二是着力引进海外人才。广州启动了“精英计划”等海外留学项目,实现了重点引进海外人才和支持本土优秀人才海外培训的双循环,通过逐一跟踪培训管理,培养各行业高端领军人才。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圳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限制,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四是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成果共建共享机制。比如粤港澳成立以中山大学为核心的高校联盟,配置国内外产学研资源,为储备高端科技人才做前瞻性布局。

■国际发达城市群的有益经验:更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当前,世界各国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硅谷等高科技园区凭借灵活多样的措施,成为全球人才聚集和交流的高地。具体而言,旧金山湾区重点集聚全球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和一流实验室,在湾区建立以孵化器和加速器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培养和吸引一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京湾区以筑波科学城为基础,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横向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美国硅谷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猎头行业发展,构建全球人力资源网络,为硅谷龙头企业聚集顶尖人才。

如何让更多英才脱颖而出呢,英才是如何炼成的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学生在微波暗室进行科研。新华社

问题的脉搏: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仍有短板

对比国内外重点城市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和做法,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看到,目前我国仍然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在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需要补齐的短板主要有:

前沿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稀缺。目前我国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高端科技人才的布局和储备不足。《2023年全球数字技术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人才基数大,但高层次人才匮乏。中国数字科技人才12.8万人,排名第一,占全球总数的17%,但高层次人才(高引用指数不低于20)只有7000人,仅占全球总数的9%。此外,根据《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年均增长78%,顶尖人才稀缺且分布不均。美国的AI人才总量是中国的1.6倍,其中中国的2.5倍,中国的14倍。

引进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难度加大。当前,科技领域人才国际竞争加剧,中国吸引人才的全球竞争力仍显不足。一是国际人才引进机制有待完善。除了缺乏对国际化人才的信息收集、汇总和有针对性的招聘政策外,我国人才招聘的流程和程序还存在协调困难、程序繁琐、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二是引进国际人才的渠道不够多元化。与国外相比,我国很少采用专业猎头、国际公司合作交流、海外专场招聘等招聘方式,人才引进效果并不显著。三是企事业单位吸引人才的主体功能不足。

高端科技人才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短板。一些科技创新平台初期投入不足,中期缺乏资金支持,平台治理往往呈现阶段性、碎片化状态。此外,缺乏领军人才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使得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二是高端科技人才综合数据网络平台不完善。高端科技人才的数据网络没有实现数据联动,降低了人才服务效率。

存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科研环境不够友好。比如科研项目审批流程相对繁琐,项目经费拨付时间长,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二是高端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有待提高。人才所需的“软环境”建设仍显不足,教育、医疗保障、社区建设仍需提质增效。三是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人才的薪酬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精神和价值激励不足,难以体现对不同人群、地区、行业的激励差异,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端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加快构建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新格局

针对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现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加快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格局,做到“培养”、“吸引”、“用好”、“留住”。

顶层规划前瞻性布局,实现“教育”。第一,发挥我国作为国家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的作用。重点建设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优秀工程师,进一步突出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人才发展的关注和投入,全面提升国家战略人才供给能力。二是制定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战略人才引进发展规划。以“高精尖”人才引进为导向,计划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激励机制,在项目经费控制、成果使用、R&D团队组合等方面给予海外高端人才更大自主权,制定外国专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支持海外人才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引进人才充分施展才华。三是有效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前瞻性布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加快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领军人才储备,培养一批掌握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前沿技术的高端科技人才。

人才引进制度灵活创新,做到“吸引进来”。一是探索建立系统的技术移民体系,重点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细化人才招聘政策,分地区、分行业制定具体人才招聘细则。二是更好地发挥市场选择的作用。开展一系列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市场化行动。如培养本土专业国际猎头,加大海外人才联络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组织平台作用,以大项目、大工程为重点,开展多元化人才引进。三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用人单位管理部门要指导重点用人单位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引进计划,鼓励“以才引智”,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构建高效便捷的出入境居留服务体系,对吸引人才成效明显的用人单位予以鼓励。

平台载体健全完善,做到“好用”。一是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应用。建设和用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区、区域人才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和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培育一批一流科技龙头企业,完善高端人才服务载体。二是建设全国“权威、集成、场景、动态”的科技人才信息库,不断提高科技人才信息库的完备性和利用效率。三是搭建基于决策场景和人才需求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大屏展示、人才检索、人才画像、人才预测、人才评价等公共功能。定制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分库发展,服务人才统计、分析、决策,全方位助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

保证服务的持续优化,实现“留存”。一是优化高端科技人才支持项目。与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合作,扩大战略前沿和新兴交叉领域、科技领军企业和机构的资助名额。优化科技项目服务和实施流程,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多层次参与运营,加强跟踪评估,提高全链条服务效率。二是加强对高端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为高端科技人才提供优越的薪酬福利,支持子女教育、住房、交通。开设国际化科技人才语言文化培训班,促进国际化人才尽快融入社会。三是实施基于质量和创新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大应用型人才认定标准,丰富细化人才评价指标,拓展人才认定领域,不断健全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认定、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2日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6129.html

(0)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 2024-0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