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植绿护绿保护环境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大事(五)] 编辑评论/注释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不仅是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也是为了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大事(五)]

编辑评论/注释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不仅是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也是为了推动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播撒。我号召大家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再接再厉,长期不懈,让我们的祖国更蓝、更绿、更水。

国土绿化离不开全民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如今,随着绿意渐浓,关爱自然蔚然成风,绿色版地图正在中国传播,美丽中国正在成为现实。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地保护青山绿水,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走近被总书记多次“表扬”的塞罕坝三代林农,从他们的故事中寻找答案,邀请三位普通林农讲述他们的经历和心声。

[人物特写]

不懈奋斗,接力书写塞罕坝绿色传奇

光明日报记者耿建阔陈元秋

3月30日晚,正在塞罕坝望海楼执勤的护林员刘军和王娟从电视上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报道,顿时感到满满的鼓舞。

“特别是听到总书记说‘要弘扬塞罕坝精神’,我们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作为塞罕坝的护林员,我们会再接再厉,保护好这片森林,让这片森林更绿更美,造福人民!”他们说。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创造了荒地变森林的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铸造了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去年8月,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留下了“我们要把这片林建设好,它的生态屏障功能永远发挥”的嘱托。一代又一代,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代表有话说——

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植绿护绿保护环境林摄在塞罕坝的山坡上攻坚造林后/光明图片

陈彦先:“大家都在想办法把树种管好。”

时至今日,78岁的陈延先依然清晰地记得58年前那个晚上做出的决定。

1964年夏天,听说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造林需要人力。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燕仙和舍友们坐不住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他们给当时的油田主任刘写了一封求职信,一个月后收到了录用通知。六个姑娘高高兴兴地卷起铺盖,上了大卡车,去塞罕坝。

“1962年,青年知识分子满怀热情来到塞罕坝,开创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陈延先哼着当年的歌谣,回忆道:“他们吃的是黑莜面馒头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的水,住的是坑、窝棚、窝棚。冬天,气温零下40度。晚上我们穿着衣服睡觉的时候,身下的毛毡会冻在炕上。如果我们想把它卷起来,我们必须慢慢地铲它…面对当时的恶劣环境,我们不气馁,不认输。”

春天,他们在苗圃学习育苗。为了掌握播种时覆土的厚度和密实度,他们用滚筒和刮刀一遍遍练习,手磨出了血泡,胳膊肿得抬不起来。“每个人都可以被激励。再苦再难,大家都在坚持,就是要把树种经营好。”陈妍希说。

刘海英:“各项事业的发展总是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力量。”

1984年,19岁的刘海英从河北林学院毕业,来到塞罕坝一个基层林场当技术员。虽然那时的塞罕坝已不再是“风沙弥漫,草木稀疏”,但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是‘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大师们的指导让我坚持下来。”他说。

到达林场后不久,刘海英发现苗圃里云杉幼苗的茎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变白。经过分析,他判断小苗的白化病只是“生理干旱”的一种表现,并不是真的生病死亡。及时补充水分后,幼小的种子真的活了。

当时,许多樟子松幼苗。蒙古第二年就去世了。面对这个问题,刘海英仔细观察后认为“这些树苗不是冻死的,而是死于干旱”。他分析说,“塞罕坝春天风很大,很多树苗因为风失去水分而死亡。只有几天了。如果根系水分能及时输送,幼苗就能成活。”

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刘海英与林业工作人员在普通田地里进行试验,并在秋天用防风土覆盖树苗。在防风土的保护下,树苗熬过了“生理干旱”,实验成功。他们的做法在全场推广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塞罕坝的蒙古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塞罕坝寒冷干燥,极端的温度和环境不断给造林设置障碍。刘海英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种植樟子松。沙地里的蒙古。随着林场造林的蓬勃发展,他也从技术员成长为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

“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刘海英说。

于世涛:“紧紧握住接力棒,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2005年,80后的定州小伙于世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正好塞罕坝招人,于世涛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他认为,“既然学林业,就应该去一线,学以致用。”

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到造林,从采伐灌溉到管理利用,于世涛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一个角落。细心的他随身带了一个笔记本,仔细记录下每片森林的位置和特点。

造林季节,于世涛每天天一亮就出门,直到傍晚才回来。午饭一般是在山上吃干粮,喝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困了,就躺在山坡上打个盹。晚上回到宿舍,他还抽空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虽然那段时间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开心,很充实。”他说。

十多年来,于世涛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大径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进、樟子松嫁接等项目研究。蒙古带红松,并利用塞罕坝的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承包绿化工程,继承并不断丰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坝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多次要求“防火责任重于泰山,要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半个多世纪连续奋斗的重要成果培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我们要握紧接力棒,加强林业科学研究,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于世涛和他的同事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心里充满了热情。

[一线旁白]

巡山护林,只为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讲述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安源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朱。

“森林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生态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是土生土长的柳树沟人,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当了护林员后,我就一个想法:踏踏实实地巡山护林,不为别的,就为了那葱郁的植被和美丽的风景。经常去镇上参加培训,学习林场维护知识,掌握森林防火技能。在我每天的巡山中,除了注意森林防火,我还会捡垃圾,在树上撒药物防治病虫害,给村里发放宣传资料,引导村民不要进山乱挖乱砍,多种绿色植物保护绿色,爱护自然。

我巡逻的区域有900亩林地,在我家附近的小柳沟。路不好走,摩托车上不去。大部分路程都要靠脚走,一天大概12公里。夏天早上七点开始巡山,下午四点才回家。每次巡山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我详细记录了每天巡视哪些区域,这些区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写了五大本。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人民爱护自然的意识增强,毁林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以前四五十厘米高的灌木现在已经长到两米高了。山绿了,水清了,野生动物多了。看着这一幕,人也舒服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草茂盛,生态茂盛”的意思吧。以前总说老天爷给饭吃,其实靠的是好政策和努力。只有保护好生态,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植绿护绿保护环境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邹红艳带着孩子观察植物。新华社

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植绿护绿保护环境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桥管理站专职护林员肖志金通过望远镜观察动物活动。新华社

在怒江的森林里,有一个“彩虹游侠”

旁白:李玉华,云南怒江州公山县独龙江乡地正当村的生态护林员。

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这里曾经是云南农村贫困面最大、程度最深的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靠滑翔和打猎过河,生活非常艰难。

因为穷,我才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婚后全家五口人只能靠种地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经常为没吃没穿发愁。

2016年,村干部找到我,跟我说村里要设生态护林员这个岗位,问我愿不愿意去。这份工作不用离开家挣钱。有什么好犹豫的?我马上报了名,当月就拿到了800元补贴。

生态护林员的工作是在野外进行的,我是这个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因为怒江特殊的地貌,每次巡山都要翻山越岭。遇到没有桥的河流,我就用麻绳把自己绑在滑索上,用力一推,穿过湍急的河流空,滑向对岸。巡山的时候喜欢穿独龙毯做的衣服,这是独龙族特有的。线条五颜六色,宛如彩虹。人们经常叫我“彩虹游侠”。

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们经常到村里做宣传;还常年参加义务植树,带领村民一起劳动,播撒绿色的种子。多亏了农林部门的支持,我还种了草果、黄精、七叶一枝花、茶叶、葛根等十几亩经济作物,还学会了养蜂。2018年,我脱贫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读致富经,走上小康之路,我还发动周边群众学习草果、黄荆果、葛根等农作物的种植养殖技术。

据说阳光总在雨后,是的,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愿继续做“彩虹”,带领乡亲们走向幸福。

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青山遍布祖国大地,植绿护绿保护环境护林员黄同富和妻子黄日秀正在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潭河保护站龙道山护林点清理杂草。新华社

在山里坚持下去,管理好每一棵树。

旁白: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松多村生态护林员贾尼玛。

我的工作在青海省互助县东南40多公里的松多林场。每天早上天一亮,我就会穿上迷彩护林服,戴上毡帽,背着老婆准备好的巴赞和热水壶,踏上巡山护林之路。

这里山多路险,条件艰苦。有一次,我在雪后巡山,我和两个护林员在山上的雪地上绊倒了。刚走到半山腰,其中一个人没注意,我脚下一滑,瞬间失去平衡,整个人倒在斜坡上,很快就摔倒了。我马上用手去抢地盘,同行的也赶紧抢我的衣服。说起来有点吓人,当时离悬崖边只有几厘米。

有时候巡山路途遥远,冬天白昼短,一天回不来了。我在牧民临时搭建的牛羊圈里过夜,两三天后才能走回家。经常要走20多公里巡山。每次一个人的时候,我都会大声唱歌来排遣寂寞。

在五年多的护林工作中,我走遍了辖区的每一座山梁、每一条山沟、每一片林地。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和其他护林员挨家挨户,跟村民们讲保护森林、保护绿色、珍惜生态的重要性。

过去,由于偷柏毁林现象严重,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随着天然林禁伐的实施,脆弱的松多林场逐步得到恢复。现在灌木和阔叶林的面积增加了,自然灾害越来越少,出现了很多以前很少见的野生动物。经常可以看到雪鸡、狐狸、绵羊和梅花鹿。

我是松多的孩子,我会继续在山里坚守,保护好每一片森林,管理好每一棵树。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维利、宋希群、王炳亚、耿建阔、陈、姚亚奇、万马甲、、光明日报通讯员杜晓)

《光明日报》(2022年04月01日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5979.html

(0)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 2024-03-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