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万延平(纪检监察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一文中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多次考验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原因就在于党敢于正视自身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
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不断发酵的体现,反腐败就是要同削弱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各种病原体作斗争。”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腐败产生的原因,提高推进反腐败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身免疫力、使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对各种削弱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邪气保持高度警惕,并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严惩了“汉奸、败类和腐败分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纪律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通过整党来解决党内思想不纯、成分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及时提醒全党“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反腐败斗争,确保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防止腐败病菌感染的风险丝毫没有降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转型、经济贪婪、生活腐化、工作作风腐化于一身。“致病病原体的杂交突变”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宿主”,这是党内最大的危险,也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必须更加注重解决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问题,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各种削弱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是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得出的又一重要规律性认识。追根溯源,精准施治,“开疮引流”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一个个案例深刻揭示了腐败分子并非天生腐败。从“好同志”到“囚犯”,从感染病毒到生病,往往有一个过程。他是“好同志”,因为他免疫力强,百病不侵;一旦感染,病情轻微,治疗正确,救助及时,还是“好同志”;而深部感染,病得很重,又抗拒治疗——错过了抢救的机会,你就可能成为“囚犯”。因此,要防止“不是好同志就是阶下囚”,就必须同各种削弱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邪气作斗争。近年来,既有理性的认识,也有成功的实践。中央明确提出,要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的渠道;层层设防,把反腐防线前移;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用纪律约束全体党员…这是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是管党治党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标志着治党从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为中国特色治党提供了现实路径。
要提高党员干部的“免疫功能”,就要固本培元,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提炼出淡泊公、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培养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精神境界。针对病原体感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要筑牢立体防线,织密制度笼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和反腐败法律体系,贯穿执纪执法,强化综合效能,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病原体对当事人身体的伤害也与环境的清洁程度有关。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清洁关系被破坏,更容易造成群体感染,需要进一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生物体被病原体攻击后是否生病,还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性和入侵次数。要不断加大防疫力度,追根溯源,打好“加强针”,根据防疫需要划定高中风险区域,深化重点区域反腐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和可能性。同时,要抓小抓早,防止进展缓慢,防止不良因素的长期积累和持续发酵,从量变到质变。让腐败分子成为极少数,让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成为绝大多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