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全国最伟大的”,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挥汗如雨,坚持在祖国的土地上写论文,修身养性,潜心学习,开拓创新,真正做到学、做、做人的统一,做学生成长的好引路人和“君子”。
国庆之际,小雨带您走进上海首批“全国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队伍”,领略他们在讲台上、在科研中的闪耀风采,阅读他们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真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今天,我们来看看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的故事。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并举,德育与育人并重”,华东理工大学工程化学系列创新教育团队就是这样一支面向中青年、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团队由9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均具有博士学位,分别是刘洪来、、彭长军、徐志珍、吴、、徐守洪、、尚、罗千福(副教授),均来自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学教学一线。
自2018年被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以来,全体成员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从编写教材到本科教学,从科研项目攻关到创新实验实践,从培养青年教师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践行学为人师、为人师表的崇高使命。
01
教授深度参与教学。
刘洪来授课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刘洪来已经在华立化工学院工作了30多年。虽然他在界面科学和分子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早已享誉国内外,但从1985年参加工作开始,他就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每年为本科生授课96个小时,每周花整整两天时间在距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校区。他教的“物理化学”被学生戏称为“魔鬼”课程,但他却设法做到了教学方法恰当,结构合理,内容适中,使得课堂不仅有抬头率,还有点头率。
在刘洪来这样的“队长”带领下,团队一直充满活力——每人平均每年完成130小时左右的本科课堂教学,做到真正的上课、听课。彭长军曾经一年完成192个小时的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擅长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知识在快乐的氛围中钻进学生的头脑;张文卿负责一门国家一级课程。她以良好平和的教学态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并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学习氛围…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开心,团队成员的努力在学生闪亮的眼睛里得到呼应。
团队成员大多在学院教学区工作,包括副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承担着学院本科专业建设的重任。张文卿、刘洪来也是国家级、省部级一流专业的负责教授。一流的课程是一流专业的基础。为夯实专业建设基础,经过多年积累,团队现已拥有3门国家一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上海精品课程和1门上海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建成了国家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五年来,团队成员出版教材13部,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0项。
02
优秀的教学传统代代相传。
优秀源于传承。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胡颖、田禾担任顾问,国家级教学名师黑恩成教授执教。两位前辈胡颖和黑恩成,把故事和师者之德传承下去,在团队中得到坚定的传承和践行。
学习得到老师很贵,但得到朋友也很贵。团队成员都是化学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的教学老师,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凳子”“搭平台”。现在已有10多名青年教师被培养成为学院的骨干力量。“教授就像老师和家长。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创新,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相互传授。和他们在一起,大家普遍觉得他们很踏实,工作上有奔头。”年轻教师这样评价团队。
团队讨论
“我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像刘老师那样的老师.”华理大学青年教师、特聘研究员连诚,曾因一次讲座与刘洪来结缘。从大三到博士学习,他都是在悉心栽培下成长起来的。留校任教后,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刘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不仅让我在讲台上站稳了脚跟,也让我找到了可以深耕的学术方向。”目前,连诚承担了刘老师《物理化学》课程和《电化学原理与储能技术》英语授课任务,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博士点基金,获得上海市“明日之星”、“启航计划”、“博心计划”等人才称号。
团队愿为天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尹天翔获全国物理化学教学微课竞赛一等奖;沙峰获上海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刚洪泽当上了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田振芬成长为一名以教学为主的副教授…团队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03
教学和科研可与齐飞媲美。
“科研和教学要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一直是团队根深蒂固的理念。
徐守洪说,刘洪来非常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她在坚持做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人也更自信了。本来我觉得在课堂上讲抽象的化学式有点无聊,但是和R&D的企业合作后在课堂上讲化学式的时候,她很自然的把香水R&D的案例引入课堂,并且能够生动的给学生介绍概念。“科研和教学是互利的过程。不搞科研,知识更新慢,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年从事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彭长军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学研互动。比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将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课题,大部分来源于他的科研项目。
科研指导
“重视教学”夯实基础,“加强科研”成就高度。张文卿介绍,团队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移植到本科教学中,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进课堂,引入实验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中,团队结合最新的科研前沿知识,增加了反渗透、量子纠缠、密度泛函理论、基组、粗化等涉及环境、材料、能源、纳米科学的实例。同时,团队还从科研成果中提炼出30多个特色专业实验,15个特色实验项目已应用于实验教学。
到目前为止,团队承担了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重点R&D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年来,教研互动基地从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取项目30个/年,接收学生70人/年。在过去的五年里,他指导了200多名学生完成了他们的本科论文。
04
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的唯一途径是让人们。如果你得到了人们的需求,你就必须拓宽你储存它们的途径。”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开发师资体系和课程体系,设计了基于两个校区的全方位创新创业体系,由创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大型仪器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创业实战平台组成,全力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做科学研究…四年前,对这些问题还一无所知的金城现在是化学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主要方向是非平衡统计热力学。他负责的“电化学过程仿真系统软件开发”项目已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正在申请专利。大二时,因为对物理化学感兴趣,他参加了刘洪来指导的“大创造”项目,最终论文发表在《化工学报》上,打开了他的科研视野。他感慨道:“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步骤设计,以及最后的公式推导和计算,真的没想到刘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还为我们提供了奉贤校区的独立实验室,还帮我们解决了药品采购和实验设备的问题。”
在“伟大创造”项目中指导学生
金城只是从这片创新的沃土中汲取能量的人之一。团队组织的开放实验每年接受近200名学生/年,组织的“化学大奖赛”每年吸引150多人参加。奉贤基地的“化学改变生活”活动每年吸引150多人参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今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正式获批入选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依托的化学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和上海ⅱ峰高原学科,ESI国际排名进入前0.3‰。团队作为基地建设的主力军,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希望热爱化学、有志于化学领域研究的同学们,通过在基地的学习,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成为优秀的化学家。”徐守洪说。
05
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国家需要什么,做什么。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响应教育部“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西行”的号召,率先开设全国首个“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西行”同步班,将国家一级课程《无机化学》先后共享给新疆喀什大学、石河子大学,形成了华理、石河子、喀什大学同步上课的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到目前为止,无机化学同步班已经运行了六个学期,是全国第一个运行时间最长、直播小时数最多、共享高校最多、难度最大的同步班。通过实践,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新的援疆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作为课程负责人,徐志振作为共享课程的负责人,责无旁贷。正因如此,虽然已经学习无机化学20多年,但徐志振对课程设计、内容、课件、习题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不仅满足了HUST学生的学习进度,也满足了其他两个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之外,团队成员通过开发配套网络课程、开设习题、微信群答疑、结对助学等方式,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分享给更多的西部高校,为西部学生搭建起知识的“阶梯”。该课程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课程交换
此外,团队成员还经常为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常年为附近的中学提供支持,协助中学完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张文卿主管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工作站,带领学院10多名知名教授,每年指导120多名高中生开展科研活动;由徐守洪牵头,与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为中小学学生创意活动提供服务。他每年都接受上海市世外中学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每年两次在社区为中小学生进行化学系列讲座,带领孩子们开展有趣的化学实验、竞赛等活动,为孩子们求知欲和探索未来播下种子。
得益于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成员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曙光学者、山东泰山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人才计划;荣获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上海市“为民学习”重点宣传模范、“宝钢优秀教师奖”、首届“海湾杯”高校混合教学设计大赛等多项荣誉。
源于爱情,源于感情,忠于教育。“教好课程,带好学生,做好科研,出更多成果,是我们团队最大的心愿。”刘洪来的话真诚朴实,却道出了团队老师们的初心。
面向未来,队员们将在黄大年同志“大我、精诚报国、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崇高精神感召下,以智者之心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共同书写华立人的时代答卷。
来源:上海教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