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北京科学院院长)
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通报了“双减少”工作: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学科培训大幅减少,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减少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减少84.1%。剩下的部分培训机构已经转制为非营利性机构,不适合转制的将被取消。培训市场虚火降温,资本大幅退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遏制,全社会支持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今年7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育人根本任务,急人民之所难、忧人民之所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双降”已经实施了整整一个学期,也刚好是年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双减”工作,相当于对“双减”工作的一个初步年终总结,因此颇为引人注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从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课后服务基本全覆盖、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育理念积极转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加快、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深化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实施“双减”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前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教学的改善和提升,目前效果明显;后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力度和积极的发展方向。从这些方面来看,“双减”工作的进展和成绩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
上述对“双降”的总结,并没有回避政策执行中的困难、问题和矛盾,表现出了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比如,针对“双减”以来很多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客观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提出了三条措施:按编制补充到位教师;积极探索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吸引部分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工作。这些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双减”导致部分教师“负担加重”。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提醒我们要关注“双减”政策对相关领域、行业、工作人员、从业人员的影响。与许多改革措施或新的政策措施一样,“双减”政策必然会给相关领域、行业、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带来一些变化,有些是非常显著的变化——比如大量校外培训从业人员因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减少而失业。当前要对“双降”进行年终总结,把“双降”带来的这些影响列为专题,全面把握和理性判断这方面的形势和舆情,研究可行的措施和思路,把影响降到最低,帮助相关人员再就业创业。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双降”成果时,给出了很多详实的数据,大部分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也引用了其他统计和研究成果。例如,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进行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国青年报》援引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家长反映他们的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可见,要对“双降”进行年终总结,还需要引入其他相关部门、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社会智库等“外脑”,使总结更加客观平衡,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双降”政策正式实施不到半年。做年终总结,不是做“期末”总结,而是在几个月实施和初步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使“双减”成为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升、积极转变全社会教育观念、加快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为此,对“双减”的年终总结,既要全面盘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着眼教育改革的大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认真分析、论证和评估下一步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大力克服的问题和矛盾。
比如“双减”后,校外培训的供给大幅减少,但部分学生(及其背后的家长)的培训需求并没有大幅减少。如果这种需求无法通过外力降低,又没有合规渠道合理满足这种需求,这部分需求就可能转移到“地下”,或者通过一些灵活多变的渠道寻求满足。减少校外培训的供给相对容易,减少需求只会更难。为了有效地“降低”需求,缓解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焦虑,必须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家长不再单纯为了成绩和排名而竞争。
同时,要改变教育作为“社会分层”工具的功能,真正把职业教育建设成为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教育类型,让学生拥有多种选择的才能和多渠道发展的机会,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分数焦虑”,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