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关于教育问题的书面讲话]
作者:周志良(北师大原党委书记、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自主培养人才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外学者发表的相关著作很难统计。这些文章中有些充斥着新词,让人越来越不解。由于学者们观点不一,我也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想创新,有创新的动力;二是要创新,要有创新的能力。
在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五十七中,科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图为学校天文台导师指导学生观测日全食。信息图片
关于想要创新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规划。”他特别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力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科学梦想,树立创新雄心。”今年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民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果,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热爱科学。这个“爱”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有人解释过,爱科学就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还是有区别的吧?不是有个学生说“我可以考第一,但是我不喜欢学习”吗?还有深圳的中学运动会上一班初中生打出“我爱学习,学习让妈妈开心!”“横幅。人也有可能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规定的任务。爱科学包括学科学,但其内涵比学科学要广得多,也深得多。
热爱科学一直是公民道德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上大学的时候,国民道德中的“五爱”就包括了“爱科学”。
热爱科学怎么可能是好的道德?之前不太懂。网上没有令人信服的文章。有一篇文章说:你为什么热爱科学?因为科学很可爱。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我们现在真的都觉得科学很可爱吗?我不敢一概而论。献身科学的人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是为了谋生或者为了备考而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在那篇文章的结尾,发表的日期是1950年。70多年了,怎么很少有人研究?
科学家的评论值得深思。2002年8月在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孩子们题词,书写了“数学是乐趣”四个大字,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几家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有趣的数学”。为什么会觉得“好玩”?因为我非常热爱科学。要达到这种状态,可以把“我要学”变成“我要学”,甚至乐在其中,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在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五十七中,科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图为学生在科技节上演示钻木取火。信息图片
现在我们迫切需要讨论和开展热爱科学的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和普及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是我们以前所忽视的。热爱科学的教育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科学技术的意义和社会功能,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要冷静地正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把科技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二是体验科学可爱、有趣、好玩,激发青少年学习和探索的热情。科学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趣;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既要讲道理,又要有经验。爱情是一种情感,情感的培养重在体验。我们去科技馆参观,会增加热爱科学的可能性。否则,光听老师讲科学的重要性,未必会产生爱的感觉。
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树立科学梦,树立献身科学、努力创新的宏伟志向。总书记说“有一个科学梦,树立一个创新志向”是热爱科学的最高境界。
“爱”是教育中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研究和引导人们的爱好。有雅俗之分,不能掉以轻心。首先,教育者本身要有高尚的情怀,美好的梦想,或者说教育理想。陶行知先生说,晓庄师范所有诗意的生活和教育,也可以说是创造性的乐观主义。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放下理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撑。讲“支持”,一定要讲究支持的能力,要有支持、拥护、碾压的力量。力量从何而来?从思想道德和科学素养上,两者相辅相成。这也是人类现代化的关键。
请记住居里夫人的名言:“我要把我的一生变成科学梦,然后把我的梦想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公认的道德高尚的人。
关于创新
天才科学家调查了我国五类科学家的创造心理因素,列出了25个备选项目,包括勤奋、坚强、合作、怕挫折等。调查结果显示,五类科学家的第一选择是自学能力。在这篇报道的最后,它说:“自学能力对创新的成功有着惊人的作用,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研究者自己没有预料到,读者可能也没有预料到,创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自学的能力。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调查。那时候没有电脑,资料也没有保存,但是让我忘了很久。
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各有特点,也有相似之处,最基本的就是自学能力强。尤其是信息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自学能力强的人才可能会与时俱进,有所成就。自学能力不强,背着一大堆标准答案走进社会,很可能被淘汰。
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什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
能力有个特点,就是实用,而且是练出来的,不是满屋“灌”出来的。其实所有的人才都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浇灌”出来的。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动手。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变“填鸭式”为探究式学习,引导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或者比如说,是让学习者从台下走到赛场,做中学,磨练思维和锻炼能力,铸造良好的性格,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与“学习改革”齐头并进,或者说,教育改革应该在“学习改革”上实施。相应地,教师应该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有的老师很辛苦,上课又渴又累。然而,谁叫你是演员,是独唱呢?老师要聪明一点,退两步,做一个导演,用智慧指挥各方面,但不一定要独占舞台。
以上都不是什么新观点,前人的科学家、教育家也反复说过。
华先生用数学家特有的思维方式探讨了这个问题:“一个人一生中有三个以上,在校时间少,自学时间多,有老师的时间少,没有老师的时间多,直接利用学习知识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三多三少”是常识,但在我们听来却很新鲜,启发我们提高自学能力。华先生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他一生都在简历上写初中水平,直到晚年。
我们应该调查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经验,这必将有助于破译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密码,进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科学,指导人才的自主成长。
现在学校里学习科学,大多是基于国外的学习理论,而我们中国却忘了总结自己的经验。我们应该总结中国学者和科学家的学术经验,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科学。
搞科学研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理”。要以此为鉴,端正学风,力戒浮夸,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有理有据,真实可信,同时也是真正的锤炼。
习近平总书记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做好教育“双减”中的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的青少年。2月23日,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部署,提出要实施中学生人才计划和强基计划,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
热爱科学和学习是实现人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开始,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才可能会不断涌现。
(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北京学习科学学会“学习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光明日报》(2023年3月14日第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