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学习心得︱经典是怎样炼成的——读《判词经典》有感

50000 经典是怎么炼成的? ——读《经典审判》有感 陆轶君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庭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中华帝国的官员是非职业的,文人所服务的官员都是受过古典教育的文人。没有任何行

50000

50000学习心得︱经典是怎样炼成的——读《判词经典》有感

50000学习心得︱经典是怎样炼成的——读《判词经典》有感

经典是怎么炼成的?

——读《经典审判》有感

陆轶君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庭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中华帝国的官员是非职业的,文人所服务的官员都是受过古典教育的文人。没有任何行政和法律知识,他们只能阅读和解释经典。但看了李光宇写的《君主论》,那一本风格鲜明,或引经破狱,或引律,条理清晰,文采飞扬,读来至今震撼人心。可见,在那个司法与行政混杂的年代,并不是所有从事司法的古代官员都对法律无知。相反,他们中的佼佼者所写的判决书,既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官的逻辑之美和语言之美,又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的家国情怀。这三个因素的结合,镌刻出了超越时间的经典空。

逻辑——司法判决的深度

在中国古代,从上古到南宋,虽然不是法治社会,但唐宋以后,判决书已经逻辑严谨,论述充分,体现了现代法律思想的雏形。白居易的《甲乙判》就是其中的经典。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此大加赞赏:“不违人情,合乎法度,比喻甚明,非一个绿钱学士所能及。”

如“模仿和判断”白居易首次将礼法并用,精确到法律,明确了法律适用的大前提,即“有罪则动心,罚则伤善;丢了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犯法真的很难。”几句话就能见微知著,礼法重叠循环,建立了判断的基础。然后详细分析,逐项回应,判断“以假名开头是假的,咎由自取;而鼓励节度做官,政府会拿什么?它以案件事实为依据,回应了各方的法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充分认可裁判在原审判决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肯定其判决结果。

再比如“牛马相判”。首先请签署法典,正确适用“唐律中若有牛,必杀二家之马,而……其二,错误应分开。对于个别纠纷,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分故意和过失,得出“情非故”,应“以错论理”的结论,进而减轻法律责任;第三,赔偿应视情况而定,即因案件发生在放牧地而减少赔偿,与《唐律》中的侵厩不同。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法官非常注重法律逻辑的运用,从法律的前提出发,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通过充分的推理和论证,他们弥合了法律和事实之间的分歧,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语言——司法判决的厚度

波斯纳曾说:“在法官的优秀特质中,文学能力可能是比分析能力更重要的特征。”纵观本书摘抄的古代判词,就语言风格而言,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如严复曾在其翻译的《天演论》序言中提出翻译由低到高的三种境界:“信、达、雅”,与古代经典判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当代法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这些判词中,有体现唐代判词的张坤《龙凤呈祥》判词,也有白居易《甲乙判词》“文采通俗化”;即苏东坡的“歇后语”和胡颖善于今昔对比的“说书”。这样的判决,离不开古代法官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他们大多通过科举入仕,其中的佼佼者本身就是文学大师,通过治党、审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拘泥于规则,拘泥于程序,而是在裁判风格上进行大胆创新。他们通过运用隐喻、典故和转喻等修辞手法,使判决书在形式上富有诗意和文学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判决书文化。法律和文学通过判决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永垂不朽。

回顾过去,思考现在,经典的判决书对现在判决书的写作也大有裨益。裁判文书除了说理、规范、理解,还需要有优美的语言。古代判词的理性论证和修辞论证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只有从本土司法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个案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才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判决的情感认同。

感情——司法审判的温度

如果说逻辑和语言是司法判决的筋骨,那么感情就是中国古代判决书的灵魂和温度,是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的光芒。从汉代到唐代,儒家经典不断改变秦汉律法,使得判案不再是冷峻严酷的法律适用,而是强调法律与人情的调和,这是家国情怀的承载和提升。

比如到了汉代,董仲舒开始思考家庭亲情与法律要求罪犯不得隐匿之间的矛盾,引入了《春秋》“子隐父,父隐子”的道德含义。通过新的解读,判决与广大民众的真实感受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维护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又如宋代吴树斋的“卖不离职判”,是一个“发回重审”的案例,体现了宋代法官注重保护孤幼合法权益的价值选择。“阿张早年卖了两套房子给徐琳。两年后,徐十二出钱赎回,按邻里法成为自己的产业。又过了九年,阿张提起诉讼,称从未出售,诉请赎回。”虽然根据《红契》中写明的“卖”字,可以断定房子从未卖过,但吴树斋也考虑到“阿张极贫,无产业,夫男已死,两孙年幼”。“楚人死了,楚人得了。为什么要逼你出去,留下二胎一个人!”。但他担心的是“张之所以长期不在,只是因为唆使创作词”。从他的判断来看,既有对法律的熟悉,又有对人情的考虑,既有对孤寡孤独的同情,又有对教唆词的关心,不断权衡各种利弊。裁判的思考和推理在判决中层层铺开,几度发人深省。虽然对该案的处理尚无定论,但他的判决仍然让我们在数千年后感受到了当时司法的温度。

编辑:沈玉兰审核:王立东

授权人:张立群

。文学,白居易,法律,文化,宋朝,儒家,汉朝,唐朝,春秋战国,春秋,苏轼,南宋,知识改变生活,董仲舒,徐麟,洪迈,严复,马克斯·韦伯,熊猫宝来。50000 经典是怎么炼成的? ——读《经典审判》有感 陆轶君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庭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中华帝国的官员是非职业的,文人所服务的官员都是受过古典教育的文人。没有任何行。2024-03-24 14:30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4882.html

(0)
上一篇 2024-03-24
下一篇 2024-03-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捐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