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0
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走进贵州遵义,熟悉的红色文化场馆提醒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这是一座革命的城市,一座转折的城市。
逢年过节,这些场馆里随处可见一群戴着红领巾的讲师。他们用稚嫩的童声向游客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近年来,遵义教育系统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革命传统教育人,推动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让红色基因在这片革命热土上代代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课堂内外润物细无声。
一颗红心,永远向上。寒假前一天,记者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娄山关红军小学。透过蒙蒙细雨,主教学楼上红色的校训格外醒目。
“西风强,龙空雁叫霜晨月……”11岁的唐鑫穿着红军服装,讲述着家乡长征的故事,并不时引用经典的革命诗词。这所小学里有很多像唐鑫这样的学生。
为做好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娄山关红军小学联合镇上5所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写了一套包括故事、诗歌、音乐在内的红色校本教材,并运用到课改、教改中,使长征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教育的全过程。
“像春风和雨一样沉默。”从教20年,冯晓丽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少先队辅导员。除了在课堂上教授红色文化,她和同事们还设计了许多课外活动。“突破封锁、运送口粮等模拟活动是我们的特色运动,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017年,遵义市启动“长征故事进校园”工程,以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践行立德庶人,播下精神种子,传递红色基因。经过三年的努力,遵义已经培养了640名德育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了近800名小讲师。
●利用直播网红资源“圈粉”思政课实力。
作为一名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博士生,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吴如忠毅然选择了远离贵州的遵义师范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老师。“我相信这片热土一定会让我学以致用。”
“校园之外,到处都是优秀的现场教学点。”吴如忠尝试以长征文化为视角,鼓励学生自主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或红色遗址,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实践项目的设计调查,探索书本之外的红色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习体验感,更有利于启迪青少年对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吴如忠说。
遵义师范学院还将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编写了《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等专题教材。“这些课生动有趣,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作为电气专业的工科学生,梁启超对思政课的兴趣丝毫不亚于专业课。他说,从红色文化中,我们可以理解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红色基因会成为他们走好人生路的不竭动力。”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博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红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2019年,3名思政课教师获得省、国家级奖项,其中1人获得全国思政课教学展一等奖。
●融入红色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以前我们主要靠课本和影视剧来了解那些峥嵘岁月。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文体活动后,我们主动学习红色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黄是遵义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他喜欢放学后和父母同学讨论红色革命的历史,对英雄故事和经典战役更是耳熟能详。
为了将“红色遗址”搬进校园,2016年,遵义十九中在启用新校区时,专门设立了红色文化展厅。“围绕长征主题,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合唱比赛等红色文化活动。”校长邹杰表示,学校利用红色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地缘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培育,遵义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红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园教育特色。如今,全市大中小学建立了“红色之声”广播电台,组建了“红色艺术团”,开展了讲红色故事、表演长征故事、唱红色歌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学生课堂。
“经验是最好的传承。”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曾表示,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遵义正在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并依托其持续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工作 打造全国知名的德育品牌,从而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有灵魂、有能力、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遵义人。
《人民日报》(2020年01月12日04版)
。遵义,文化,历史,红色歌曲,贵州,中国人民大学,美好,一直在身边,语文,马克思主义,体育,人民日报,音乐,诗歌,设计。50000 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走进贵州遵义,熟悉的红色文化场馆提醒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这是一座革命的城市,一座转折的城市。 逢年过节,这些场馆里随处可见。2024-03-24 13:58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reko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mulub.com/4299.html